【劉以鬯逝世】《花樣年華》看劉以鬯《對倒》一生

撰文:周峻峯
出版:更新:

一代作家劉以鬯昨日(8日)離世,不少人談起劉便會想起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因為劉以鬯的著作之一的《對倒》,是導演王家衛拍攝電影的創作起源,王家衛亦有片末特別嗚謝這位一代小說家。
另外,劉70年代發表的連載小說,以及一套千禧年上映的電影,交錯形成1960年的故事,及後被譽為續作電影《2046》,則深受劉以鬯另一套作品《酒徒》的影響。

電影《花樣年華》劇照

《對倒》一共分為長篇(約11萬字,分64節)及短篇(約3萬字,分42節)兩個版本。長篇版於1972年11月18日起在《星島晚報》刊登,每天一千字,連載逾一百多天才完結;短篇版則是他在1975年應《四季》雜誌約稿,經大幅刪減及改寫後所發表。按劉以鬯自述,寫作靈感源於兩枚相連的郵票,「對倒」其實是郵學上的名詞,法文為Téte-Bêche,指的是一正一負的雙連郵票,故產生了用一正一負、雙線平行發展的方式寫小說。

《對倒》是由兩個獨立的故事交錯而成,兩個故事的主要人物分別是一個老者和一個少女,並採取雙線平行發展,是回憶與期待的交錯,而電影《花樣年華》則來自《對倒》的長篇版本,主角周慕雲(梁朝偉飾演)蘇麗珍(張曼玉飾演)這一對, 兩人各自的另一半均有外遇,但同時成為了對方伴侶,一個人有着正負兩面,正正與小說角色相映成趣。

當中主角周慕雲在報館工作的形象,背景及其經歷,更是參照了劉以鬯本人的真實經歷。劉以鬯自小居於上海租界,父親為軍校英文翻譯官,哥哥是蔣介石妻子宋美齡的英文秘書。他自小愛好寫作,17歲時寫下首部小說作品《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及後二戰到光復後,劉以鬯曾任報章副刊編輯、出版社負責人,不過好景不常,出版社倒閉,他便以寫稿維生,較為耳熟能詳小說作品由此時期誕生。

《花樣年華》中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在報館工作,背景與劉以鬯本人相似。(《花樣年華》劇照 )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他能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電影完結時出現的過場字幕,源於《對倒》的長篇版本。

《對倒》這小說,其實是以一老一嫩的對比,交替描寫一對互不相識、毫無關係的男女,男的年華老去,女的則正值青年少艾,在一個晚上不約而同地來到旺角,並排同坐看同一齣電影,然後又分開了。當天晚上,兩人都發了個綺夢,男的夢見自己變回年輕時的樣子跟女的做愛,女的夢見跟一名英俊的男子做愛。

《花樣年華》則較接近於原來「對倒」的意思。《花樣年華》的周慕雲和蘇麗珍這一對,各自除了扮演自身外,從成為鄰居、被伴侶背棄,更是婚外情的「受害者」,惟隨着故事推進,兩人假戲真做,不知不覺間互生愛意,反過來又同時成了對方伴侶,由「受害者」陷進另一段婚外情的「當事人」,這重疊或對倒,使主角和故事都添加了一重曖昧性和複雜性。

文化評論人潘國靈在2010年7月《香港電影》中說,相對來説,《2046》之於長篇小説《酒徒》,並沒帶來如《對倒》般的效應,或者是因為《2046》並沒有像《花樣年華》般強調與原小説的關係,《酒徒》雖説不上是《2046》的改編原著,但肯定是它的靈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