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大水浸】暴雨下成澤國都無紅雨 香港邊區特別慘?

撰文:梁逸風
出版:更新:

香港連續4日大雨連場,新界北多區道路水浸成「澤國」,有新界鄉村災情嚴重,情況猶如「滅村」。不少新界居民質疑,為何天文台不及早改發紅雨,讓村民可提早預防。社交媒體群組則被「水浸都係黃雨」、「台長係咪瞓緊覺」等怨言洗版,網民質疑暴雨警告未能反映當區雨勢,令市民措手不及,失去預警作用。事實上,受地勢及雨雲分布影響,香港不時出現「局部地區性暴雨」。《香港01》翻查今年4月至8月各區監測站雨量數據,雨量最常達黃雨水平的地區均為新界區,以大埔、北區、元朗及沙田區最多,難怪新界居民常自嘲要「游水返工」。

新界區易招水險?

昨日(29日)連場大雨襲新界,新界多區出現水浸,其中大埔及元朗區情況嚴重。大埔墟火車站對開南運路路面被泥水浸沒、新田小磡村大量民居更被水淹浸。

《香港01》翻查今年4月至8月各區監測站雨量數據(註1),2018年雨季以來,雨量最常達黃雨水平的地區均位於新界,其中大埔區佔最多有37次(註2),當中有6次及1次分別達紅雨及黑雨水平,其次為北區(30次)、元朗區(28次)及沙田區(26次),看來新界居民特別慘,難怪常自嘲要「游水返工」。

暴雨信號能否反映當區情況?

雖然以上各區較大機會錄得黃雨水平雨量,但不代表每次均有黃雨,因暴雨警告信號是代表「全港廣泛地區」的每小時雨量已錄得或預料達某水平,天文台亦同時考慮大雨覆蓋範圍、水浸和山泥傾瀉、受影響人口等因素。

究竟暴雨信號能否反映當區雨勢?《香港01》推算,當該區每小時雨量達黃雨水平時,天文台是否真的發出暴雨警告信號。以大埔區為例,自今年雨季以來,37次每小時雨量達黃雨水平中,只有17次天文台有發出暴雨警告信號,暴雨信號「中獎機會」僅為46%。

至於昨天曾錄達每小時116毫米大雨的八鄉及錦田,所屬的元朗區連月來有28次每小時雨量達黃雨水平,當中有17次天文台有發出暴雨警告信號,暴雨信號「中獎機會」亦為61%。

如此類推,全港「中獎機會」最低是九龍城及油尖旺區,暴雨信號「中獎機會」僅33%。換言之,過去數月當這兩區有監測站錄得達黃雨水平的雨量時,每三次僅一次有暴雨信號。

至於暴雨信號「中獎機會」最高是葵青及觀塘區(75%),其次是南區(73%)及灣仔區(69%)。

天文台發警告前有多重考慮 推局部地區大雨報告

天文台指,如果大雨落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市區,即使新界雨勢普遍較弱,天文台亦會考慮發出暴雨警告。相反,即使新界個別地區落大雨,但因大部分地區的一小時雨量黃雨水平,同時因新界地區人口密度較低,暴雨警告未有生效。

雨量站的分佈密度因地區而異,佈局考慮了不同因素。在水浸風險、山泥傾瀉風險、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雨量站會較密。若果大雨在雨量站較密的地方出現,錄得高雨量的站數自然較多,發出暴雨警告的機會亦會增加。

2018年7月5日,新界東北連場暴雨,其中大埔區有監測站曾錄得每小時最高68毫米雨量,但當天未有暴雨警告信號。(天文台網頁)

事實上,天文台兩年前已推出「局部地區大雨報告」,表示有關區域過去一小時降雨量已達到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水平,即超過70毫米雨量,以提醒市民有關區域非常大雨,防患於未然。

註1:數據以每小時(前一小時的45分鐘至後一小時的45分)為單位,當中包括每一小時18區各區錄得的最高及最低雨量。由於每區有多個雨量站,數字代表該區多個雨量站錄得的最高雨量記錄。

註2:次數指該一個小時期間該區至少有一個監測站錄得達黃雨水平的最高雨量,不代表該區所有監測站均錄得達黃雨水平的最高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