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貓長者系列一】曾傾盡儲蓄為兒還債 八旬老人埋首垃圾為生計

撰文:余秋婷
出版:更新:

夜已深,黑壓壓的人影零星在沉默的街道上晃動,其中不乏一群退而不休的長者。
退保諮詢會上有人說:「我相信很多老人在街執紙皮、膠樽、汽水罐,好多背後都是有錢的。」或許張濃伯伯就是他口中的「有錢人」,張伯有自置物業,但整副身家僅有3萬餘元,他每夜遊走於荃灣工廠區,埋首於垃圾堆中,以蟑螂為伴,尋找可變賣的舊零件,以賺得約400元的收入,平日只敢買4蚊4個爛橙,「食鹹魚清菜都不算清淡,因為鹹魚都已經好貴」。

張伯手執螺絲起子,把被棄置的影印機拆件,耗至少1小時拔出電線、鐵板,再變賣,僅賺到不多於10元。(余秋婷攝)

食最平的菜肉

跟張濃伯伯聊天,蟑螂在腳邊走來走去。84歲的張伯與太太居於自置物業,別人視他為業主,以為他生活無憂,但事實卻非如此。他的戶口不多於3萬元,與太太正領取每月2,495元長生津,每月的支出幾乎全來自這4,990元。「差餉每季1,800元,平均每月600元,管理費700元,煤氣費200元,電費300元,醫療費200元,已經花了2,000元,衣食住行,樣樣都要錢。」早前,張伯感冒,用醫療券看了兩個醫生,還是治不好,最終要自費500元看病。

「現在吃鹹魚清菜都不算清淡,因為鹹魚都已經好貴,平時我們只會買最平的魚、最平的肉和最平的菜。」在張伯心目中,「10蚊4隻橙」都算不上便宜,他倆口子只會購買快過期、四元一份的爛橙。

【夜貓長者系列二】紙皮婆婆花盡百萬積蓄供子留學 慘遭骨肉嫌棄

【夜貓長者系列三】果欄老人通宵搬搬抬抬 不靠政府靠自己

年少勤奮儲蓄 難料晚年困苦

回想年青歲月,他吃過苦頭,也嘗過成功的滋味。他1932年出生,13歲做銅片的學師仔,要執頭執尾,亦要落手落腳,日做10小時,「你知不知道當時月薪多少?工廠包食宿,3蚊一個月。」

年少的他出出入入不同行業,當時薪金低,他與太太幾乎日日上班,「就算出面橫風橫雨,風球一落就即刻上班,人家放假,我都上班」。金錢積少成多,50歲有多,與朋友合伙做生意,於1980年以30萬在土瓜灣購入廠房,做燈具,出口到美國,生意漸上軌道,張伯因以61歲退休,回想那些年,大時大節,一家人都會到流浮山食海鮮宴。

全家合力代兒還債

其實張伯育有一對子女,不過兒子於2007年生意失敗,毀掉了張伯建立近20年的五金生意,他們一家人要傾盡儲蓄合力還債,對於自己苦苦建立的生意,張伯不以為然,最擔心家人日後的生活。幸兒子現時有安穩收入,月入萬多元,但由於要養妻活兒,難給予家用。而女兒則是全職家庭主婦,沒有收入可言,張伯唯有靠自己。

60歲與84歲的退休生活明顯截然不同,他坦言年少時沒有計劃退休生活,但從沒想過晚年會家貧落魄,幸慶有自置物業,總算有瓦遮頭,亦感恩身體健康,暫未有大病痛,醫療開支不多,他期望政府實行全民退保,每月獲3200元,「每個月多幾百蚊,我們兩公婆加起來,多 1400蚊,生活已經有好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