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醫院全新免插喉管胸肺手術 麻醉時間大減近半 兼減不良反應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不少人因害怕要被麻醉而抗拒做手術,屯門醫院胸肺外科近年就引入新技術,令病人在接受胸肺手術時,毋須插入氣管,而改用「喉罩氣道」或「經鼻高流量氧氣喉」維持氧氣輸入,甚至是病人自主呼吸。新技術可以把麻醉所需時間大減近一半,至7.78分鐘,亦有助減少全身麻醉後的不良反應及手術後的住院時間。

屯門醫院在今年新引入「經鼻高流量氧氣喉」,只會置於鼻頭前方,便可為病人提供氧氣,而帶給病人的刺激亦會較少。(余俊亮攝)

插喉可能令肺部受傷 咽喉、聲帶、氣道不適

在2016年,肺癌是香港頭號殺手,共有3,780宗肺癌死亡個案,佔癌症死亡個案的26%。早期肺癌可以透過做手術治療,不過,在進行胸肺手術時,病人會因被麻醉而無法自主呼吸,需要使用氣道插管及呼吸機輔助。屯門醫院麻醉及深切治療科副顧問醫生丘健輝指,插喉有機會令肺部受傷,及令咽喉、聲帶、氣道不適,使用麻醉氣體亦有後遺症,令人感作嘔作悶。

今年新引入經鼻高流量氧氣喉取代插喉

屯門醫院因而在2016年6月引入「免插氣管內管之胸腔影像內視鏡輔助手術」,利用靜脈注射麻醉藥代替麻醉氣體作為全身麻醉的媒介;而維持氧氣供應的方法,就是利用「喉罩氣道」,並在今年新引入「經鼻高流量氧氣喉」。丘健輝解釋,一般喉管是直接放到氣管,位置在聲帶以下,故易令人不適及受傷;喉罩氣道只會放在聲帶以上,而經鼻高流量氧氣喉更只會置於鼻頭前方,帶給病人的刺激會較少,部分病人更可自主呼吸。

麻醉時間大減近半 減少不良反應及住院時間

丘健輝表示,免插喉管的手術引入了近兩年半,院方共完成了66宗相關手術,佔所有微創胸肺手術的兩至三成,病人年齡由14歲至73歲不等。院方今年1至9月共進行了18宗無插管的胸肺手術和38宗需插管的胸肺手術,根據數據發現,無插管手術所需的麻醉誘導時間較短,只需7.78分鐘,比需插管時所需14.84分鐘,節省近半時間;而全身麻醉逆轉時間,亦由需插管的15.6分鐘,下降至無插管的13.56分鐘。另外,進行了需插管手術的38人中,有4人出現作嘔現象,病人的術後平均住院時間為3.84日;而無插管手術的病人中,並無人出現不良反應,平均住院時間為3.1日。

丘健輝表示,新技術可以把麻醉時間大減近一半,至7.78分鐘,亦有助減少全身麻醉後的不良反應及手術後的住院時間。(余俊亮攝)

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免插喉管的手術,丘健輝指,病人的身裁應為偏瘦、BMI少於23,「因部分肥胖人士或不知自己有睡眠窒息症,會有危險」;而腫瘤需小於4厘米、與主要器官及血管有一定距離;所進行的手術應為較簡單及需時較短,如肺部楔形切除、肋膜黏連術、交感神經切斷術等。「我們亦會排除某些病人,如有嚴重胃酸倒流者並不適合,醫生會就個別情況進行獨立評估。」

單孔胸腔鏡手術可減病人痛楚 加快復原

而屯門醫院外科顧問醫生湯健海就指,屯門醫院每年進行250至300宗大型或超大型手術,當中有150宗為全肺或肺葉切除。他指,多年前胸肺手術為開胸手術,十多年前院方已轉用三孔、雙孔及單孔等微創手術,共佔胸肺手術的七至八成,而由2015年至今,院方共進行了逾450宗單孔胸腔鏡手術,佔胸肺手術的一半,病人平均留院6日。他表示,相對開胸手術,微創手術的傷口數量較少,亦只有4厘米左右,可令病人痛楚減輕,身體復原較快,縮短留院期。

患有早期肺癌的73歲梁女士,在上月初剛完成單孔胸腔鏡手術切除肺葉,她身上只有一個傷口,住院7天後就可出院,「滿意個傷口,完全不覺得痛,手術後第二天已可下床行吓,出院第二天已可行公園、買菜。」

73歲梁女士(中)指,上月初剛完成單孔胸腔鏡手術切除肺葉,身上只有一個傷口,住院7天後就可出院,「滿意個傷口,完全不覺得痛。」(余俊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