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困景下的市場奇兵 宗教解碼 開拓機遇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在經歷了一系列風波之後,大多經濟學者都預期香港未來一、兩年經濟將會放緩。在這樣的處景下,提昇競爭力就變得非常重要。自我增值無疑是強化自身優勢,免於被時代淘汰的最強後盾!莘莘學子尚且倡議「停課不停學」,我們何不善用閒暇,進修自己,以待機會?

縱觀影響經濟的眾多因素中,宗教文化是影響人類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生、老、病、死的困擾增加,環繞著它們而延伸的經濟活動會更為活躍。但是,今天商科課程對於宗教文化的認識嚴重不足,只有專科的課程,能夠讓學生以同理心明白不同宗教文化對社會的影響,以及背後的機遇。

課程安排與東正教座談。

社會、經濟、商業活動背後的宗教影響

作為某媒體機構人事主管的Vanessa,在2017年報讀了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她指出:「當我與同事或朋友談到正在修讀此課程時,他們大多數的反應是︰『你真的很神心,你想去出家嗎?』(笑)」很多人以為研究宗教是一件很離地的事,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Vanessa指出,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她發現不少香港歷史悠久的華人家族,其發展浸透著道教信仰與文化。「例如,他們的家族承傳或經營生意上的決策,很多時是因道教教誨和精神而行的。這些思想支撐著家業的百年傳承,我認為,宗教在個人和社會發展是息息相關的。」Vanessa認為,不同宗教蘊藏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營商管理之道,只是,由於宗教語言有別於世俗的話語,因此大多教外人無法明白。通過不同宗教研究的專題討論,可以打破時代與文化的隔膜,讓人們更易於了解它們在社會中的作用與影響。「當然,課程與作業讓我照顧家人的時間少了,難免會有抱怨及投訴。要在學習、家庭、健康、工作、信仰和義工工作中取得平衡,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不過在家人的支持和體諒下,我最終還是穿上了碩士生的畢業袍與他們合照了。(笑)」​

Vanessa成功於學習、家庭、健康、工作中取得平衡,順利畢業。

是信仰?是生活?是行為?

曾教授Vanessa的陸晶晶博士,是負責道教專題的老師之一。她指出:「受現代化影響,很多人會將宗教視為迷信,認為信仰者的行為沒有邏輯與思考,這種態度其實是不對的。不同宗教在道德上、行為上、人生目標與意義上,對信仰者有很多規管與指引,在思想上也有很多影響。這些要求深刻地影響信仰者的生活與經濟支出。」在著名的市場營銷案例中,就有麥當勞為了打入印度市場,因應印度教信徒視牛為聖物而需主打豬柳包的例子。事實上,不同宗教的信仰者會受自身的信仰而影響行為。「我的指導老師黎志添教授是道教研究界首屈一指的著名學者,他曾花了兩年時間,每周兩至三次前往不同的殯儀館考察科儀並進行分析。他曾教誨我:「當人們覺得『不做不安心』,那便要留意了。」為什麼呢?因為信仰者不一定明白自己的信仰,或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信仰,但是,信仰者會因為信仰而有特定的行為模式,最明顯便是反映在「不做不安心」或「做了不安心」,它們都是會影響信仰者的日常生活、行為與經濟支出的。在全球化之下,現在很多外國人跑到武當山學太極,到處尋訪道長學打坐,甚至將道長邀請到歐美國家開課……如果不了解道教文化及其全球化現象,則難以看到其中的機遇。與此相同,如果不明白伊斯蘭教的教規與宗教追求,就無法明白清真食品、化妝品、生活用品等龐大的經濟圈及獨特的認證系統。

為了解宗教文化,百無禁忌,到訪伊斯蘭墳場。

走出課堂  與世界接軌

在教學的安排上,老師們盡可能讓同學走出書本,走出課室,應用香港本土的宗教資源來進行教學。希望通過有系統的教學,讓同學認識不同的宗教。多數的老師都會安排考察,讓同學有機會進入信仰者的真實生活世界,與他們交談及接觸。當同學與信仰者有實質上的接觸與交流,才能切身地感受信仰者的思想與行為,同情地明白他們的所思所想。宗教研究的重點,在於了解人們真實而鮮活的生活。這些知識是其他課程無法給予的。

走出課堂,學生一同參與羅天大礁。

今年,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在全球大學的神學與宗教研究系排名上,位列亞洲第一。文學碩士課程豐富,重視宗教場所的實地考察。例如,課程師生曾到本地的教堂、廟宇、墳場等進行考察活動,也曾透過系內的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天主教研究中心、禪與人類文明研究中心、以及基督教研究中心安排國際考察團,到中國內地、澳門、馬六甲、葡萄牙等地的宗教場所進行了解,擴闊視野。課程亦會定期邀請世界知名學者或宗教領袖,出席專題講座和學術會議,跟學員交流。詳情可瀏覽課程網頁:
http://www2.crs.cuhk.edu.hk/m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