龕位短缺 綠色殯葬不盛行 港人死後也難「安居」

撰文:李彤
出版:更新:

電影《一念無明》中一幕,余文樂飾演的男主角在其母植葬的地方走過一圈,拭著母親遺照,環境安詳謐靜。現實中,本港每年有逾4萬具遺體火化,但既無如斯安妥的植葬場地,龕位更是嚴重短缺,其他綠色殯葬推行成效亦欠理想,如前年綠色殯葬使用宗數僅約4,000宗,佔同年死亡人數不足10%,港人可謂生前為安居而奔波,死後為安葬而折騰。

本港骨灰龕位供應量持續不足,綠色殯葬似乎是唯一出路。(陳焯輝攝)

中國傳統思想要「入土為安」,故港人向來傾向土葬(又稱「棺葬」)形式處理先人遺體,讓先人得以「留全屍」,直至近十年火葬開始為人所接受,除了因為「土地問題」,後者的儀式亦相對簡單,花費較少。惟即使火葬後要獲得一個骨灰龕位亦非易事。

本港面對「土地問題」,土葬難以被普遍採用,但龕位亦不足。(黃永俊攝)

2019年前龕位供應仍不足

據《香港01》早前發現,過去6年本港死亡人數達26.3萬人,使用火化的比例接近90%,而7年前政府選址24個地方建新公營骨灰龕場,至今僅2個落成,提供2,540個新龕位,佔整體目標近90萬個不足0.3%,預計2019年前亦不會有大型骨灰安置所設施落成,龕位「未到位」,綠色殯葬是另一條出路,既舒緩土地問題,亦減少消耗、保護環境,但卻一直不為港人普遍採用。

參考其他國家,綠色殯葬儀式早已發展至很多元化,如台灣早年已推動殯葬禮儀改革,推翻「程式化」的固定殯葬行為規範,奉行「厚養薄葬」的倫理文化,提倡簡葬、減少治喪花費,例如鼓勵「捐贈遺體」、「家庭式靈骨塔」、「骨灰飾物」、「樹葬」及「海葬」等,另美國亦有將火化後的骨灰製成人工珊瑚等等。

本港過去七年僅兩個公營龕場落成,致令不少私營非法龕場應運而生。(資料圖片)

「樹葬計劃」08年被終止 

其實本港政府曾引入「樹葬計劃」,即是將先人的骨灰撒於一個特定位置的花園草坪,再植樹作紀念,惟反應一般,計劃於2008年悄悄取消,更於翌年鬧出斬樹風波,2009年葵涌火葬場的紀念花園草坪,便有10多棵樹連草坪被鏟除兼鋪上石屎車路。

現時食環署有提供至少8個紀念花園供撒灰,分佈在鑽石山、葵涌、和合石等,另有3個指定香港水域,供市民撒放先人骨灰,並有禮儀師協助悼念儀式,2項服務費用全免。不過據政府前年統計,申請綠色殯葬服務宗數有4,073宗,雖較2010年升近2倍,但僅佔同年死亡人數8.7%,申訴專員公署便曾批評推行成效不顯著。

鑽石山火葬場於2007年啟用,火化爐日常操作由機電署人員負責。火葬場亦設有紀念花園供撒放先人骨灰。(食物環境衞生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