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樹不斷|專家批種植方法錯 促設土壤走廊

撰文:曾藹豪
出版:更新:

「似乎咁多次冧樹,砸親人、砸傷人,甚至砸死人,政府同成個社區就好緊張,跟住cool down(冷卻)咗又冇事,當冇到,跟住第二次嚟又一波,又cool down又冇到,重覆咗好多次喇。」人稱「樹博士」、教大地理及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談及本港樹木生態,慨歎意外頻生,源於最初的種樹方式錯誤,「體積唔夠夾硬種大樹」。

政府2010年成立樹木管理辦事處(樹木辦),統籌各部門處理樹木管理,但塌樹意外仍不絕於耳。《香港01》粗略統計,今年10月至11月期間,計及何文田巴富街鳳凰木壓小巴事件,塌樹意外便有不下十宗。

香港地少路窄,詹志勇指出,有路邊樹穴可小至30厘米乘30厘米,樹根生長往往被磚塊或混凝土阻礙。政府成立樹木辦的同一年,提出「植樹有方、因地制宜」概念,推出《街道選樹指南》供業界參考,要求土壤體積最少達1.2立方米,但詹認為是陳腔濫調,仍無法應付高逾10米的樹木,「我哋全部硬地,21世紀冇人再咁種樹,但我哋(香港)依然咁種樹。」

「樹生長係要大自然因素,就要有土壤,土壤不但要『露頭』,要體積夠、質地好同要疏鬆。」詹志勇提出可利用「土壤走廊」的概念,設計樹穴,例如以管道連接兩個樹穴,或設計長型的泥土共享走廊,將樹根引導至附近的泥土或草地,提供足夠的空間讓樹根伸展,抓實泥土,以免樹木變危樹,「如果你種啱方法,尾站成果就唔會咁多危樹。」

+4

延伸閲讀:樹木管理人手不足 前線人員認有漏網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