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及早識別特殊學習需要學童 錯失治療黃金期

撰文:何寶儀
出版:更新:
團體批評學前康復服務供不應求,建議為正輪候服務兒童提供訓練津貼。(何寶儀攝)

近8,000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前兒童正輪候資助康復服務,他們接受服務前要先作評估。有組織調查發現,六成受訪學童在學前階段發現有特殊學習需要,惟評估輪候時間需時1至2年,其後再要輪候其他康復服務,錯失學前治療黃金期,往後需要更多額外支援。

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聯同社會發展實踐及研究中心,於去年7至11月訪問189名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家長,當中七成人來自基層。

資助康復服務輪候期達兩年

 

負責調查的浸大社工系副教授洪雪蓮表示,3歲或以前是識別學童關鍵期,但教育局僅於小學推行及早識別機制。而學前兒童輪候評估時間過長,評估後又再輪候其他服務,例如,針對自閉症及專注力不足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20至30個月;早學習或訓練中心19個月,錯過治療黃金期。她建議,為基層家庭提供評估津貼,讓家長自行到私營機構評估。

坊間支援服務昂貴 8成基層吃不消

 

另外,有四成學童未有接受包括功課輔導班、特殊幼兒導師及託管服務在內的社區服務;更有兩成人未有接受學校及社區支援。洪雪蓮指,當局未有專項撥款讓非政府組織開設特殊學習需要服務,坊間服務因而昂貴,有8成基層家庭表示感到明顯的經濟壓力。她批評,局方直接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人數撥款予學校,未能善用資源,「並沒監察學校如何運用資源,更有學校用不完撥款交回教育局」。

家長陳女士表示,社區缺乏支援家長措施,曾自行報讀課程,惟未能負擔每堂數百元的學費。(何寶儀攝)

單親母親陳女士15歲兒子天生僅存一成視力,並有專注力不足困難。她的兒子一直入讀主流學校,去年升讀中一上學兩星期後便不願再上學,「學校因為他遲到10分鐘,便留堂兩小時,他怕上學」。陳直言,主流學校對該類學生有偏見,「曾試過有校長當面說不想收他,怕拖低其他學生成績」。她說,學校不理解學生需要,令兒子承受過大壓力。她希望,當局能為該些學生提供一對一個人學習輔導。

特殊學習需要分為九大類: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自閉症、溝通障礙、情緒行為問題、聽覺障礙、智力障礙、肢體殘疾、特殊學習困難及視覺障礙
平機會《融合教育制度下殘疾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