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蘇錦樑離開9年熱廚房 自爆撐發3電視牌 幕前哽咽內幕

撰文:馮巧欣 陳小瑜
出版:更新: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尚餘一個多星期,就要告別工作九年的政策局,離開政府。他在離任前接受《香港01》專訪,憶述2014年免費電視牌照風波,他支持發出三個牌照,向行會力爭,但結果事與願違。他稱作為問責制一員,必須為政府的決定解畫,不會覺得委屈,即使被批評是「人肉錄音機」亦要有承擔。
上任副局長之初就爆出「咭片」和國藉風波,他上了從政第一課,這個政治熱廚房在他眼中的確「幾熱」,但他多次強調,很享受這份接觸面廣泛的工作。

蘇錦樑加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9年,終須一別。他回顧官員生涯,強調程序公義很重要,作為問責官員要有承擔,不能只顧發表自己意見。(吳煒豪攝)

2008年5月,時任民建聯副主席、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蘇錦樑加入曾蔭權班子,成為首批副局長,轉眼間已在熱廚房九年。九年時間並未能完全掩蓋曾被灼傷的「疤痕」,包括當年引爆風波的雙重國籍爭議,以及被烙上「咭片蘇」的綽號。他在專訪重申,當年入藉加拿大是為了在當地執業做律師,而副局長任命並無法例要求放棄外國國藉。但他事後檢討,不應因為有相熟記者游說他在鏡頭前談論其國藉,他就「傻更更」跟從,結果被大做文章,上了「從政第一課」。

商經局掌管的範疇很廣泛,從電訊、商貿、旅遊、創意產業,甚至天文台都是其管轄範圍。創新及科技局成立前,創新科技亦歸商經局處理。範疇多、爭議多,蘇錦樑面對的風波一浪接一浪,最深刻的項目之一,必定包括免費電視發牌爭議,當時引來萬人包圍政府總部,為港視說項。

蘇錦樑已收拾家俬雜物,準備遷出政府總部。(吳煒豪攝)

為發2個電視牌解釋展現承擔 不覺委屈

免費牌照席捲成政治風暴,蘇錦樑在前台為政府決定護航,難免招來罵名。他強調,當年支持發出三個免費電視牌照,並據理力爭,但當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作出了只發兩個牌照的決定,他必須共同承擔,不會覺得委屈,如果局長只顧表述個人立場,政府就不成政府。

「我是支持發3個牌照,我盡量在行會表達我的意見,最終決定不能發出全部3個牌照,我的職份是要根據政府提供的資料對外解釋。有一定的困難,那段時間,要頂住別人的攻擊,那是我的承擔。」

蘇錦樑頻頻被追問發牌理據,都重申「考慮一籃子因素」等line to take(官方統一答案),被批評是「人肉錄音機」,他這樣回應:「每次去到立法會,記者問你進展如何,因為程序公義不可以透露內容。別人話我是人肉錄音機,都無辦法,只能重複同一番話,要把持得比較準確。」

根據2014年港視向政府興訟披露的行會文件,蘇錦樑早於2013年初的行會會議上,表明撐發牌予三個申請者,認為不應過份強調新牌照對電視行業可持續經營的影響,但特首梁振英不認同發太多牌照。

若非官司令行會討論內容「解密」,蘇錦樑至今仍只能「噤聲」。市民最記得的,是他在直播鏡頭前哽咽,右手握拳按著鼻下,斷斷續續發言了一分鐘,對於有網民指謫他演戲,蘇錦樑解釋,當時他想起300名港視員工:「我哽咽因為我的決定會影響到別人就業...那是一個穴道, 我下意識按著,不希望情緒流露出來。」

版權法被拖死 蘇:已盡力游說

糾纏良久的還有《版權條例》修訂,政府花了十年,兩度提出修例均無功而還。2016草案的豁免二次創作範疇被網民聲討,草案不敵立法會三個月的拉布而胎死腹中。當時有建制派議員也指他游說不力,蘇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只能說我盡了力」,透露當時不只二次創作團體施壓,版權擁有人亦很不滿,質疑豁免太多,對二次創作太寬鬆,「有幾次開會都幾火爆,雙方拉鋸、give and take 好花時間。」他強調版權條例已跟足所有程序,徵詢各個持分者意見及在立法會的法案委員會無異議,才交上大會表決,但最後關頭出現新的聲音,條例拉倒是全港的損失,本港的版權保障繼續落後於世界標準。下屆政府仍要面對修例的挑戰,阻力相當大。  

面對拉布,他稱最怕浪費時間,將香港速度拖慢;面對批評,他就稱要學習放下自己。為官九年,有時面對人身攻擊,他稱學會「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作為基督徒,他每天都會靈修,亦有參與官員的「祈禱會」,把壓力「日日清」才能走下去。

蘇錦樑在辦公室放置律師袍,表示為了不忘自己是律師出身。(吳煒豪攝)

蘇錦樑即將要遷離政府總部西翼22樓全海景辦公室,近日已開始收拾個人物品,辦公室角落一直放著蘇錦樑的律師袍,記者問他:可是掛念律師工作?他表示,是為了記著自己是律師專業出身。

至於下一站目的地,他對再次做律師、商界、政黨、音樂、旅遊、初創企業,以至是教會工作都有興趣,喜好太多很難抉擇。他又透露有機構接觸他「挖角」,但不會太快下決定,因為家中的「特首」已下命令:「坦白講太太不准我諗,她認為我要靜下來六個月,思考人生下一階段應做什麼有價值的事...過去九年好似跑100公尺賽跑,突然停下來不知點算好,要先緩步跑一陣。」

蘇錦樑指,卸任後會和太太到多個地方旅行,太太希望他停下來半年,才思考事業下一站。(吳煒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