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亞馬遜殺入金融界 背後原因可能是…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盛傳美國電商巨企亞馬遜(Amazon)有意將業務擴展至金融業,正研究推出類似於支票帳戶的產品。
近年零售商紛紛考慮進入金融界,或是因為這能助他們重要的客戶數據,更有利業務發展。

Amazon由電商起家,近年不單開設實體店,更有傳會將業務擴展至金融領域。(路透社)

《華爾街日報》本周引述消息稱,亞馬遜正在與摩根大通等金融機構進行商談,考慮針對年輕客戶和無銀行帳戶的客戶,推出類似於支票帳戶的產品,該計劃目前還在磋商的初期階段。有評論相信,金融領域可能是亞馬遜帝國的下一塊拼圖。

該報道指,自有品牌的銀行帳戶除了可能幫助亞馬遜降低金融機構收費外,也會令亞馬遜得以獲得客戶收入和支付習慣等寶貴資料。美國風投公司Union Square Ventures合夥人安迪威斯曼便表示,亞馬遜、Google、Facebook、蘋果等公司都有計劃進一步開拓金融業務,例如小企業網貸服務等。

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是全球最具潛力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路透社)

事實上,中國的零售巨頭阿里巴巴便由電商平台起家,早早深入金融業,憑支付寶、阿里小貸等服務掀起了金融科技革命,涉及支付、借貸、資產管理等多個金融領域。日本最大的電商平台樂天,也推出可用於線上和線下商店的點數,涉及信用卡、證券交易等服務,同時經營擁有全球用戶8億人的即時通訊軟體Viber。

麥肯錫:對銀行最大威脅的是大型電商平台

麥肯錫最新一份《全球銀行年度報告》便形容,對銀行最大威脅的不是金融科技初創公司,而是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等大型電商平台,因為電商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料,而且跟消費者生活密切,在客戶的消費和理財習慣上可以輕易佔據更主要地位,在涉足金融業上有相當優勢。

麥肯錫報告指,金融機構再不求變,隨時被淘汰。(路透社)

雖然電商或科網公司正大舉來襲,不過麥肯錫稱,只要銀行轉型夠快,引入自動化系統、雲端等技術,相信憑客戶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基礎,他們仍擁有一定優勢。麥肯錫估計,若金融業成功轉型,未來將增加3,500億美元的潛在獲利。但若大量消費者由金融機構轉向其他公司,到2025年金融業的股本回報率(ROE)將可能由原本的9.3%跌到只剩5.2%。

調查:1/3人相信未來不再需要銀行

從市民的角度,選擇當然愈多愈好。有調查訪問了美國的千禧世代,發現有高達73%的受訪者表示,相較傳統金融機構,他們更期待亞馬遜、Google、Paypal等公司推出的金融服務。另一份調查也發現,有多達1/3美國千禧世代相信,未來五年內他們將不再需要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