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輔導】一人分飾受助者和輔導員 開展自我認識與自癒的過程

撰文:開卷有益
出版:更新:

編按:「心理輔導」大家就聽得多,「自我輔導」又有沒有聽說過?自我輔導能透過自由聯想和分析夢的方法讓我們更認識深層的自我,正視自己的問題和處理困擾。

一個平常輔導的過程有兩位成員,一位是受助者,另一位是輔導員。自我輔導的難度是這兩個不同的角色要由同一個人去扮演。女心理分析大師Karen Horney曾經說過:「生命是一場掙扎、追尋、發展和成長,而自我輔導是其中一個有效的媒介,有助這過程。」Horney 在自己作品Self-analysis中,就討論心理分析師能否應用心理分析的技巧在自己身上。她的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分析的技巧其實是可應用在自己身上。(Mathieu Stern/Unsplash)

我們能自我輔導是基於我們的「自我」結構,自我輔導的專家 William Stewart提出,一個人的自我有三個領域:公眾的我(Public self)是一個可以向人公開的我,私人的我(Private self)是一個較私隱的我,只有自己或一些我們信任的人,才能看到這一面的我;最深層的我是隱藏的自我(Hidden self),像容格所指的一個人的陰影(shadow)部分,是自己壓抑和拒絕的部分,往往是自己未能意識的。而貫穿這三個部分的就是我們的心靈(Psyche)。

這可能是我們人類有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我們能超越自己來自我回望和評估,Psyche不單有助我們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的能力,它更是我們自我的靈魂所在,它像我們心靈的一枝射燈,照亮我們在人生舞台上的舞蹈、它能搜索我們內心最隱蔽的角落,不斷向我們發出呼喚,催促我們要追求真實和完整的生命。

自我察覺的能力,它更是我們自我的靈魂所在,它像我們心靈的一枝射燈,搜索我們內心最隱蔽的角落。( Antonio Molinari/Unsplash)

自我輔導簡單來說就是讓我們的心靈成為我們的輔導員,William Stewart 建議我們要撥出一段安靜的時間,讓我們的心靈對我們多方面的自我,不論公眾、私人和隱藏的自我作審視,從而更多了解自己的行為、思想的矛盾、內心的慾念和陰暗等。大多數提倡自我輔導的專家,都有心理分析的背景,使用的手法也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夢的分析等技巧。透過這些自由聯想和夢的素材,我們對自己更有洞見和認識。

William Stewart 建議我們要撥出一段安靜的時間,讓我們的心靈對我們多方面的自我。(Jared Rice/Unsplash)

例如有一位男護士,他在病房工作,上司對他作了一個評估,就是他經常投訴別人。他運用自我輔導,檢視他工作上的問題。他找到一個不會遭打擾的房間,進行自由聯想習作。他透過自由聯想「投訴」這個詞,讓自己的思想自由流動,他自由聯想最後出現的詞是「受害人」。在這個過程中,他記憶浮起了一個小學的片斷,被一位言語粗暴的老師傷害,他是一個「受害人」。當他將經歷告訴父親時,父親給他的回應卻是:「要當一個男子漢」,他感到無助。他驀然發現,他投訴人的目的是將自己放在「我是對」的位置,指責人就可以逃避面對自己。這就是他自我輔導得到的成果。了解到自己是基於受傷的原故,而將「錯」竭力投射到別人身上,以讓他可以逃避那種不好受的感覺。

一位男護士在不會遭打擾的房間,進行自由聯想習作,並得到了成果。(kelvin balingit/Unsplash)

當然,自我輔導也有它的限制,我們有時候與自己的問題太過糾纏,不能抽身去處理自己的困擾;另外,在與輔導員進行輔導時,受助者會抗拒出現改變,資深的輔導員能慢慢解開受助者的抗拒,正視自己的問題。但自我輔導的時候,我們可能意識改變太過艱難,便停滯不前,缺乏一種溫柔的外力,幫助我們前進。所以,自我輔導未能讓自己繼續進步的時候,我們也當開放去接受專業的輔導,才不致錯失成長的機會。

自我輔導未能讓自己繼續進步的時候,我們也當開放去接受專業的輔導,才不致錯失成長的機會。(VCG)
《輔導小百科》的書封。(突破出版社)

以上內容摘自《輔導小百科》。

作者:區祥江

出版社:突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