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乾隆如何偵破《洛神賦圖》非顧愷之真跡?︱阿難專欄

撰文:阿難
出版:更新:

香港故宮館昨天開幕,多件重量級北京故館博物院展品來港,書畫方面最出名的莫過於成畫於北宋末年,傳顧愷之(346-407)《洛神賦圖》摹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

現傳中國最早三幅卷軸畫都與顧愷之有關,全都以女性為題材,它們分別是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故宮藏的《列女仁智圖》和《洛神賦圖》。單是《洛神賦圖》便有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海外多個藏本,這些版本中又以北京故宮藏本為最好,成畫年代亦較早(北宋)。

北京的藏本按乾隆皇帝說法又有三個版本(又稱北京甲本、北京乙本和北京丙本):甲本縱27厘米、橫 572.8 厘米,是乾隆最先收藏到的絹本設⾊手卷,畫⾯的後⾯有署名趙孟頫抄寫曹植《洛神賦。並序》,乾隆一度以為是東晉顧愷之真跡,但後來鑑定它不論是圖畫和抄寫的《洛神賦。並序》,都不是顧愷之和趙孟頫真跡(詳下文)。雖然乾隆帝認為該畫的圖⽂皆⾮真跡,但也認為該圖字畫俱佳,畫的仿畫時期也在隋、唐之上,是內府所收三卷《洛神賦圖》最好的,於是親筆品定它為「洛神賦圖第⼀卷」(其餘兩版分別有乾隆親書「洛神賦圖第⼆卷」、「洛神賦圖第三卷」),這個第一卷亦是這次香港故宮館展出的版本。

雖然有不少學者據考古出土的南北朝文物和壁畫互證,認為這個甲本所繪事物形制,多是南北朝的內容,因此認為它所臨摹的原本也非顧愷之真跡,但從畫中出現相傳顧愷之善用的「高古游絲描」筆法,相信與東晉的畫本有一定繼承關係。

(北京故宮博物院)

「詩畫換位」繪畫風格

觀看不同的洛神賦版本,會發現有不同的趣味。對比北京甲本與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成畫於南宋高宗年間的藏本(遼寧本),我們發現除了畫中事物制式不同外,畫中是否賦文也是一個極大分別。《洛神賦圖》源自曹植文學名篇《洛神賦》,此賦有不少形容美人的詞句,例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穠纖得衷,修短合度」,意念極其抽象,其實很難以圖像表達,所以遼寧本的畫師索性將這些高難度的修飾詞原文寫於畫上,美其名是文字和圖像互補,但其實也彌補了圖像的不足 ── 極困難把一些極抽象的概念畫出來(見下圖顧愷之《女史箴圖》,可能顧愷之《洛神賦圖》真跡也是圖文並茂);可對比北京甲本,後者卻是不書賦文,取而代之是將各個人物活動的場景間距離拉近,添加了更多山石樹木,以填補原本可用於寫賦文的地方。

據藝術史教授陳葆真的觀點,像北京甲本這種把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圖畫,排除文字而單以圖像來表現故事的繪畫方式,正符合北宋末年「詩畫換位」的繪畫風格。他指出宋徽宗年間大興書畫教育,他所設的畫院便是以詩句考選畫學生的文化背景,在這種新興美學風潮中,畫家會直接將詩句轉譯為圖畫,使圖像在表意上獨立自足,而排除藉詩文作為旁白解說的傳統手法。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一幅大英博物館藏的(傳)顧愷之《女史箴圖》,原文說「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飾其性; 性之不飾,或愆禮正; 斧之藻之,克念作聖。」原意指女性應該修品德而不應注重儀容,但畫師最後也只能畫女子在梳妝照鏡,不看賦文便不能稽考畫作原意,可見不賦文而繪畫道德等抽象概念更考畫師的功力。

據乾隆研究心得再摹《洛神賦圖》

再看乾隆於遼寧本上的題詩(1786年),又知道乾隆一度誤以為北京甲本是顧愷之真跡:

「舊卷辛酉(1741)年題句,本以為長康(顧愷之)真跡。及己巳(1749)年,復加審定且以內府藏愷之女史箴比較,其神味渾穆筆趣殊異,然此雖非顧畫,要為宋以前名手無礙。」

在北京甲本的前隔水處乾隆曾於辛酉(1741)年書五言詩並識(下圖),將甲本視為顧愷之真跡,但當他在1745年獲得《女史箴圖》後,旋即以此為顧愷之筆墨風格重要參考依據,對比二畫後在己巳(1749)年得出北京甲本非顧愷之真跡之論,並將有關研究心得寫於稍晚藏入內府的遼寧本上。後來乾隆在深入研究了《洛神賦圖》的版本後,傳旨宮廷畫師丁觀鵬按他的鑑賞意見和古典圖式起稿,丁在以傳統畫技同時融入皇帝認可的「西法」畫技下,在1754年繪畫了《摹顧愷之洛神賦圖》(現為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據1741年北京甲本題識,乾隆當時以為此《洛神賦圖》是顧愷之真跡。(北京故宮博物院)

《洛神賦圖》開創了卷軸畫的形制先河,它與兩漢畫像磚的敍事方法有極大不同,打破兩漢以來限於女性規訓的繪畫題材,開始有以男女間言情的內容出現,我們下期再談這個題目。

【延伸閱讀:香港故宮開幕︱宋徽宗山水畫《雪江歸棹圖》疑搵代筆?︱阿難專欄

【延伸閱讀:香港故宮館展米芾《研山銘》 與李後主文創產品有關|阿難專欄

教學活動建議:
1. 選一個形容詞,畫成一幅圖,同學報告說明構思心得,圖像如何帶出訊息。
2. 找出10個形容女子美貌的四字成語。

作者簡介︱阿難,前教育工作者,參研佛學,迷於長物,喜歡從古物中看趣味。

(專欄「阿難說器」每雙周刊出,圖由作者提供,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