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讓孩子得到「習得性無助」 你認為殘忍嗎?|程衞強

撰文:程衞強
出版:更新:

Martin Seligman花了很多精力研究習得性無助,研究人員發現,無助感可以是學習得來的。原本的實驗是這樣的:

實驗組中的狗隻在籠裡面受到痛楚但不會造成實際傷害的電擊(我明白這樣已經夠殘忍!),他們在籠裡面無論怎樣走,也沒可能避開電擊的痛楚;控制組中的狗隻則沒有接受過電擊這個過程。

然後,實驗人員將實驗組及控制組的狗隻,放到一個新的籠裡,這個籠中間有一個通道,可以通到對面沒有電擊的地方。當電擊開始時,控制組的狗隻在籠裡亂跑,意外中穿過通道及障礙物走到無電擊的地方,幾次之後,當電擊再來的時候,牠們更快捷地逃到安全的地方,代表著牠們學到了逃跑。可是實驗組呢?牠們伏在地上低鳴(好可憐哦!),放棄逃跑,即使實驗者慫恿牠們穿過通道及障礙物逃跑,牠們仍無動於衷,牠們認為逃跑也是白費氣力的,這就是習得性無助。(Overmier, J. B., & Seligman, M. E. P. Effects of inescapable shock upon subsequent escape and avoidance responding.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1967, 63, 28–33.)

其後,Seligman將實驗應用在老鼠身上,並研究習得性無助跟身體健康的關係。他將腫瘤細胞注射入老鼠上,根據過往數字,這個份量的腫瘤細胞大約會有半數老鼠死亡。然後他將老鼠分為三組:無法逃避電擊組(即上述的實驗組,習得性無助組)、逃避電擊組(即上述的控制組)及無電擊組。實驗人員發現,習得性無助組的生存率最低(只有27%);無電擊組的生存率則與過往數據相若(54%);而能夠逃避電擊組的生存率則最高(63%)。由此可見,似乎習得性無助在不自覺之間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Visintainer, M. A., & Seligman, M. E. (1982). Tumor rejection in rats after inescapable or escapable shock. Science, 216(4544), 437-439.)

這些實驗很殘忍嗎?是的!我們當父母的有這樣殘忍嗎?

網絡圖片

當我重新審視這些實驗的時候,我想起近日網上的一張照片,照片中是一個為孩子慶生的生日蛋糕,上面寫著類似的說話:「地球一日唔毀滅,你都要做作業」,然後有多本練習簿插在蛋糕上,照片背面也有男孩的身影,從他的表情,我明白了在人類身上,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我們在管教的時候,是「一言堂」嗎?孩子需要「Do before you complain」嗎?這樣除了習得性無助外,原來可能還會影響健康呢!

另一個反思,當我們遇到逆境,記得不要放棄希望。放棄希望不單止等如肯定沒有希望,還會影響健康呢!所以,在逆境,要抱有希望,然後跟逆境鬥長命!

作者簡介:註冊心理學家程衞強Victor Ching

兩子之父,現為大學客席講師,同時是專注力不足症(ADHD)患者,現身說法讀書不需要坐定定、分心也不一定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