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近思錄:習近平的又一動作

撰文:穆堯
出版:更新:

在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尚未完全退潮、中國國內外環境均不容樂觀的背景下,中國官方於5月18日宣布了一項大動作——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所謂「新時代」在中共官方語境中是指習近平時代)。在一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中,中國官方確認將在2035年讓西部地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此中共拋出了「36條」方案,外界預測,大規模基礎建設恐在未來數年在中國西部觸發又一輪熱潮。

「兩會」前夕,習近平曾於4月份再赴陝西考察, 這被視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前奏。(微博@新華視點)

21年前,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在醖釀數年後宣布將「西部大開發」戰略列入國家戰略。當時,江澤民面臨東、中、西部發展出現嚴重失衡,差距逐漸拉大的局面。

事實上,因為先天自然稟賦、近現代被殖民歷史及經濟轉型,中國地域發展不平衡和整體積貧積弱的局面早已顯現。中華民國初造,政治昏亂、民生凋敝,孫中山在1917年至1920年先後完稿「建國三策」,即《民權初步》、《孫文學說》、《實業計劃》,分別開出「社會建設」「心理建設」和「物質建設」的方劑。其中,在《實業計劃》一書中,孫中山即立足發掘國富民強的潛力,就西部地區的建設拋出了不少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想法,譬如「殖民新疆」、「長江上游水路改造」、「高原鐵路系統」等洞見皆在中共執政後得到部分甚至完全的實施。

而在中共官方的敘事中,「西部大開發」的理論依據被追溯到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於1956年中南海頤年堂一次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所做的重要講話《論十大關係》。當時面對全國舉國疲敝、百廢待興的狀況,中共首先要判斷哪些是「急務」,哪些是「緩務」,並從中做出平衡、協調。毛澤東認為,當時中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佈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佈局逐步平衡,並且利於備戰」。

中國六十年代開始的大規模「三線建設」,在西部地區建設了一批工業項目。(網絡圖片)

應該說,中共在1950年代建政之初便已經在按照計劃經濟體制在全國佈局了(當然,最重要的是完整的工業體系)。譬如,今次中國「兩會」前夕,習近平一度在4月20日至23日的陝西行中重提「西遷精神」,其緣起便是《論十大關係》講話之前的1955年中共佈局全國科技教育、支援西部建設所進行的交通大學西遷西安一事。而隨後,中共更在毛澤東堅持「備荒備戰」的背景下從1964年開始的大規模「三線建設」計劃(三線,涵蓋大部分現在西部地區),更是這一思路的「落地」。儘管「三線建設」遠比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被迫動遷東部沿海產業遷入內地的規模,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區域的發展平衡,但是其點狀散佈的格局導致了大量的浪費。

事實上,江澤民作為鄧小平的繼承者,其「西部大開發」的思路可能直接源於1988年鄧小平有關「兩個大局」的構想。當時,鄧小平要儘可能減少改革開放的阻力,減少來自左派社會主義原教旨者的疑慮,另一方面也要放眼長遠,設定一個未來願景,所以提出:沿海地區要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比如20世紀末),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

東、中、西部三大地帶是在1980年代由區域經濟學者陳棟生等人按照經濟梯度推移論結合內地、沿海兩分法才產生的概念,此後在官方和學界被廣泛接受。中國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曾任國家計委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秘書長等要職,親歷「西部大開發」戰略從醖釀到實施的全過程。2010年「西部大開發」10周年,曾培炎在《西部大開發決策回顧》一書中披露不少當時的內情,其中包括江澤民為什麼要實施這一計劃。

青藏鐵路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之一。圖為西藏那曲扎加藏布工區工作人員對病害線路進行維修作業。(中新社)

曾培炎說江澤民在1995年6月赴東北考察時表達了一種擔心,即中共在1992年宣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東部那幾年發展很快,但是西部地區發展相對較慢,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是否還會繼續擴大。同年,江澤民拋出了「論十二大關係」,其中便包括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關係,並透露了東部幫助中西部的想法。

其實,從1996年開始的「九五計劃」看,當時中共已經着手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根據統計,從1978年到1995年「九五計劃」前夕,東部地區GDP佔全國比重由52.4%提高到59.3%,中部地區所佔比重由30.7%下降到26.5%,西部地區由16.9%下降到14.1%;而到「九五計劃」末的2000年,雖然差距仍然在擴大,但是中西部發展已有起色。

1999年3月份「兩會」期間,江澤民正式提出「西部大開發」,並說「西部地區那麼大,佔全國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但大部分處於未開發或荒漠化狀態。西部地區遲早是要大開發的,不開發,我們怎麼實現全國的現代化?中國怎麼能成為經濟強國?美國當年如果不開發西部,它能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

青海西寧建設的光伏扶貧電站。(資料圖片)

事實上,「西部大開發」曾經在當時觸發過不少爭議。曾培炎披露,「有些同志對搞西部大開發的時機和中央財政的支撐能力有疑慮,有的提出,對於開發西部,感覺還不是時候,在具體操作上無從下手。有的認為,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還很低,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應該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政府資金投入西部地區的經濟效益遠低於投入東部地區,主張繼續把有限的財力集中在東部地區。」

對此,江澤民曾在一次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上公開反駁,「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我們如果看不到這些條件,不抓住這個時機,不把該做的事情努力做好,就會犯歷史性錯誤。」

隨後,「西部大開發」從想法變成現實,一步步如人們今天所看到的那樣鋪展開來。20年來,「西部大開發」的成敗得失討論一直不絕,有人質疑「西部大開發」完全依然是服務於東部沿海需要,始終無法讓西部擺脱從屬地位;也有人主張,「西部大開發」成效顯著,但是更需「升級」。其實,根據新華社2019年的報道,1999年至2018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比重由17.9%提高到20.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2.9%提高到75.4%。

如今,習近平接棒拋出「西部大開發」的升級版,其背景可能與江澤民時期大不相同,但是這其中一以貫之的邏輯卻沒有變化。如今,中共已經宣布在2035年提前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2020年更要解決脱貧攻堅;同時,2021年將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共即將拿出一份影響未來數年甚至立足更長政治周期的發展規劃,近年中共已拋出覆蓋全國多地的區域發展方案,最困難的「西部」站位在哪?

3月27日,一列滿載電子配件、機械製品的中歐班列(成渝)從成都國際鐵路港出發。(資料圖片)

此外,對外來說,「一帶一路」倡議數年,其關鍵即包括打通亞歐大陸通道,2019年中國官方《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明確到2025年將基本建成西部陸海新通道;但突入其來的新冠疫情讓這一戰略備受考驗,「西部大開發」不僅僅是對內,也是對外提振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信心的必要之舉。

對於這一計劃,外界可能依然存在很多質疑,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相較於以往,中共在推動區域發展戰略上應該說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希望這些失敗的或者成功的經驗能幫助中共避免只是在西部粗放地鋪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