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國第五次民法典能否順利通過?

撰文:余一竹
出版:更新: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正在召開。在這次會議上,中國人大代表們將審議民法典草案,如果順利通過,這將是中國頒佈的首部民法典。

這部被中國官方視為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草案共7編,分別是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總計10萬餘字。

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本次大會的核心工作就是審議民法典草案。(視覺中國)

民法典堪稱民事領域的「母法」,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麼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比如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

為何中國至今尚未頒佈一部本國的民法典?自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中國曾先後五次嘗試民法典的編纂,卻都沒有順利實現。

第一次編纂是在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第二次是在1962年,至1964年,編出了民法典草案(試擬稿)。但由於政治環境惡化,沒有成功。

第三次是在改革開放後, 1979年11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直到1982年形成了民法草案第四稿。但該草案仍未正式通過。只是以該草案為基礎後來制定了一部《民法通則》,並在1986年4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此後,中國一直就是沿用的這個《民法通則》,再加上不同領域的民法。

5月22日,國家部委的部長們參加人大會議。 (中新社)

第四次是在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但同樣未通過。

第五次是十八大以來,中共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對憲法、民法都着手進行完善。尤其是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編纂民法典的任務。中國民法典的編纂正式開始進入日程。

2016年6月,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並於2017年3月,獲得通過。民法總則作為中國民法典開篇之作,為民法典的出台奠定了基礎,此後民法編纂工作開始加快。

2018年8月,各分編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包括6編,即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共1034條。經過一年的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終於出現。

月22日,北京,市民觀看公交車電子顯示屏上播放的開幕會直播。(中新社)

2019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這次正在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一個核心的工作就是審議這部民法典草案。鑑於此前四次嘗試都未成功,這次民法典能否順利出台還要拭目以待。

專家認為,民法典關乎人民生產生活、國家經濟制度、社會方方面面,幾乎無所不包,是除了憲法之外最重要的法律之一。沒有民法典,這些民事法律關係就處於無序的狀態。

中國20多年來僅以民法通則為引領、由各民事單行法組成的鬆散民法體系存在諸多問題,無法適應當代法治的需要,需要一部全面的、嚴謹的、科學的民法典。但此次民法典很大程度上是現有法律的合併,因此也有人質疑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