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鄧小平談大逃港:中共政策有問題 解放軍管不了

撰文:關岭
出版:更新:

鴉片戰爭後,香港被割讓給英國,但這並未將香港與內地的臍帶完全切斷。在清末民初,大批中國人為逃避國內動亂移民至香港。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又有無數中國人為逃避日軍從內地到香港。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食物短缺導致大量香港居民逃到中國內地。日本投降後,數十萬前香港居民迴流香港。隨後數年因國共內戰,大批內地難民逃往香港。

1962年5月,深港邊界爆發1949年後第二次大規模的逃港潮。(VCG)

中共建政後,因為「鎮反」「反右」「大饑荒」「四清」「文革」「上山下鄉」等一系列政治運動與災難,使得內地居民逃往香港的現象綿延了整整30年。

據《大逃港》一書作者陳秉安掌握的資料,歷史上出現過4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逃港者各個階層都有,主要來自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廣西等全國12個省、62個市(縣)。

中共建政初期的逃港,主要是因為政見不同,以國民黨殘留人員和「地富反壞右」(黑五類)居多。1962年逃港主要因為「大饑荒」。1972年逃港主要是知識青年。1979年逃港則是由一則「伊麗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 II)誕辰時香港將大放邊境三天」的謠言引發的。

大約在1955年,一群逃到香港的中國內地難民在吃晚餐。(Getty)

逃港初期,香港經濟開始起飛,急需勞動力,港英政府出台了政策:只要抵達市區又有工作能力的人都發給香港身份證。進入1960年代,逃港者越來越多,勞動力數量也夠了,港英政府開始實施「即捕即遣」政策。但許多逃港者是香港人的親友、同鄉,很多香港人都對逃港者採取同情、幫助甚至庇護的態度。

對於1949年後逃港的總人數,有不同的統計數據,少則70萬,多則200萬。1949年,香港人口是100多萬,1980年是500萬左右,現在是700多萬。從內地逃到香港的人口數量可見一斑。逃港人數以如今要打造中國示範區的深圳(當時稱寶安縣)最為集中,僅1978年一年,就超過9.7萬人次逃港,甚至當地幹部都出逃,形成「有權的批出去,有錢的買出去,沒權沒錢的逃出去」的局面。

(香港01製作)

絕大多數逃港者都是從社會最底層做起,吃盡苦頭,然後經商辦廠,慢慢發達起來,躋身社會上層,為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作出了巨大貢獻。曾有人統計,在上世紀末香港排名前100位的富豪中,有40多人是六七十年代的逃港者。

物極必反,屢禁不止的逃港直接催生了經濟特區。中共最終認識到,光靠嚴防死守是不可能有效地遏制逃港的,必須另闢蹊徑。1977年11月,鄧小平到廣東視察,中共廣東省委將逃港熱潮作為重大政治事件作了匯報。鄧小平聽後說了兩句話:「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此事不是部隊能夠管得了的」。1980年經濟特區深圳率先建立,中共由此拉開改革開放的序幕,逃港潮驟然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