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從中國孕婦到中國護照 台灣民主何時走出忽悠時代

撰文:伍逸豪
出版:更新:

台灣大選將屆,許多事情稍加轉化渲染,都能成為延燒的爭議話題,特別是關乎敏感的兩岸關係。

11月4日大陸國台辦發佈了對台26條新措施,其中有一條是「台灣同胞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台灣外交部和陸委會等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就跳出來反對,認為涉及「領事權」是在矮化台灣主權。而拿香跟拜慣了的國民黨,雖然樂見26條措施對台人有利,還是再加了一句但書:若矮化主權「一定堅決反對」。

針對大陸「26條措施」,其中台人可向中國大陸使館申請旅行證件的條文,台灣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回應,提醒台人這是大陸融台促統政策一環,刻意營造台灣民眾接受陸方兩岸同屬一中、「一國兩制」的假象。(楊家鑫/多維新聞)

針對26條台人可向大陸駐外使領館申請「旅行證件」,台灣政府隨即回應若是台灣人民申領「大陸護照」,將有「適法性」問題,可能會被註銷台灣戶籍。然而,26條的文件中並未言明是「大陸護照」,而且台灣民眾沒有大陸戶口也無法申請大陸護照。

以實務運作來說,台灣人在海外遇到緊急情況,是可以向大陸駐外使領館申請「中華人民國共和國旅行證」,得以辦理其他國家的簽註或是進入大陸地區。這個情況早已行之多年,但「旅行證」畢竟與「護照」是兩回事。

台灣方面的說法,等於是將「旅行證」等其他旅行文件,和「護照」劃上等號,讓台灣民眾在概念上混淆起來,在心理上自然認定這又是大陸在打壓台灣主權。儘管陸委會後來澄清,旅行證未涉及護照問題,因此沒有被註銷台灣戶籍的疑慮,但政治效應恐怕已在逐漸發生,特別是民進黨政府近來主導「國安五法」與「中共代理人」修法,在兩岸人民往來的界線上塗了禁忌紅線,祭出法律裁罰,民眾就算在海外遇到急難情況需要求援時,心中肯定多了一層政治上的顧慮。

有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台灣人在海外可向大陸使領館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以供緊急情況使用,該證並不在台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處罰的範圍。(新華社)

台灣社會對於大陸的疑懼,不只來自於「主權矮化」的焦慮、台灣法律規定的限制,也包括了對於內部社會資源和保障被剝奪的恐慌。不久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提出政見,主張包括陸籍配偶在內的懷孕新移民,取消六個月的等待期,可直接納入台灣健保。這個政見原先是由來自柬埔寨的國民黨立委林麗蟬在台灣立院提出,當時受到了行政院長蘇貞昌和衛福部長陳時中的肯定。但是同樣的內容轉變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政見後,隨即遭到蔡英文競選辦公室和民進黨官員的反對。

更有甚者,一些親綠的團體隨即在網路上將「懷孕的新移民」扭曲為「中國孕婦」,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配上韓國瑜的照片,宣稱「國民黨主張中國孕婦來台即刻納入健保」,同時複製了香港反對派當年攻擊「雙非」問題時使用的口語,指控「國民黨選後打算出賣健保,未來產檢排不到、小孩奶粉買不到」。

事實上,健保開辦以來一直是台灣社會保障體系相當重要的一環,而陸生、陸配以及其他新移民能不能納保、何時納保的問題,在台灣一直有不同聲音的討論,社會上看法不一。韓國瑜把懷孕新移民提前納保作為政見,當然也可以有不同意見的討論,但是先惡意貼上「中國孕婦」的標籤,再把香港由於陸港矛盾產生出來的一些社會問題套在台灣身上,目的就是以一些不實的說法,製造民眾百姓的恐慌,反而讓政策的討論、辯論完全被仇恨對立式的情緒隱蔽下去。

台灣民主化至今數十年了,民主機制一直是台灣人自豪的模式。然而從近來發生的「中國孕婦」和「中國護照」事件來看,相當程度都是有心人士對民眾的「忽悠」,透過政治操作謀求選舉利益。

而這種手法亦非在當下「橫空出世」。例如2008年台灣大選,藍綠陣營在爭論未來兩岸自由市場的議題時,就有政治人物放出耳語:「查甫找無工、查某找無尪、囝仔要去黑龍江」(閩南語),意指若是兩岸「一中市場」成形的話,台灣男人就找不工作、女人找不到丈夫、小孩要被髮配到邊疆。又如2014年太陽花運動爆發之前,關於《兩岸服貿協議》開放陸資來台的部分,當時也謠傳台灣將開放大陸美容美髮業入台開店,「洗頭洗腦又洗心」;以及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蘇貞昌,也曾公開宣稱大陸綜藝節目在台灣是「中共入島、入戶、入腦的對台統戰行為」,更讓一般民眾對於兩岸交流充滿各式恐怖片情節式的想像。

平心而論,兩岸分裂分治至今70年,由於政治體制、社會量體、綜合實力的巨大差異,台灣對於大陸有這樣那樣的擔憂都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更需要靠實際的交流接觸化解不必要的心結與歧異。在當前的兩岸形勢下,台灣承載的壓力越來越大,靠着「忽悠」是不足以面對挑戰的,反而是在自己嚇自己的過程中虛耗下去。兩岸往來產生出的負面溢出效應,只要台灣體質更強、自信更足,都能夠透過治理的手段加以解決,而且台灣社會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民主制度所建立起的基本價值與信念,這些都不該被迫讓位給選舉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