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與第五個現代化.五】從沙士到新冠肺炎 有些錯還在犯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突如其來的疫情,兩千多人的死亡,洶湧而來的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是一起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也是對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第五個現代化)的一次大考。面對這場病毒肆虐的危機,人們不禁會問:過去的17年時間裏,中國應對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有了哪些切實的進步?還存在哪些亟待修補的短板甚至盲區?中國又該從還處於拉鋸戰中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反思什麼?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鑑於此 ,如何總結與反思這場肺炎疫情,就顯得尤為重要。《香港01》就此刊登系列文章,系統反思中國當前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本文為系列文章第五篇。

2003年4月14日,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來到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考察,同廣東省、廣州市醫療管理部門負責人和23家防非醫院的醫務工作者進行座談。(網絡圖片)

歷史不會原封不動重演,卻總有着驚人的相似。17年前的非典(SARS)最初被稱為「廣州肺炎」,和2020年的「武漢肺炎」一樣,疫情開始的時間點都是上一年的年底;最初引起的關注都有限,主要侷限在地方;疫情擴散軌迹也有着諸多相似性。17年過去了,面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雖然在信息革命和科學技術的助推下應對有了不少進步,但一些曾經犯過的錯還繼續錯著。

三方面須再檢討

可以從三個方面,對這兩場頗為相似的疫情進行比較。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公開問題。兩次疫情都明顯存在信息公開不到位的問題,特別是在疫情初起之時。非典時期,由於存在晚報、瞞報的情況,導致流言擴散,給當時的疫情防治造成很大的影響。當時疫情發源地廣東省政府除了禁止媒體報道有關病情,還切斷香港電視台的新聞片段,要求媒體不要過度渲染該地區的疫情,以免引起民眾恐慌。北京非典爆發期間,時任中國衛生部部長張文康以及時任北京市長孟學農因防疫不力、瞞報疫情而被免職。

武漢市中心醫院的眼科醫生李文亮,因在微信群發出警示「華南水果海鮮市場確診了7例SARS」,遭到當地公安部門的訓誡。李文亮後因感染新冠肺炎病逝。(資料圖片)

武漢以及湖北省的官員,並未從非典疫情中汲取經驗,在疫情的信息公開上犯下諸多失誤甚至重大錯誤。早在2019年12月1日,武漢市就出現了第一例不明肺炎患者,到了12月中下旬,情況已經比較嚴重,進入2020年1月後更是出現較大範圍的人傳人,可武漢以及湖北省的官員非但一直未公開向社會發出預警,反而一再聲稱「未見明顯人傳人」,「可防可控」,甚至不當處置8名提醒同行注意防護的醫生。時至今日,究竟從2019年12月初出現肺炎病例到2020年1月末展開防控行動,這幾十天發生了什麼,民眾都在等待一個覆盤。

第二,疫情防控初始階段的不力。與17年前非典爆發之初,相關官員應對不力相似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舉措上,從武漢市、湖北省相關官員到國家衛生管理部門,起初嚴重缺乏作為,錯過最佳防控時機。期間至少500萬人由武漢「遷徙」至各地,其中大多數人未做任何防護措施,直接釀成疫情大爆發並蔓延海外地區。正是因為應對不力,造成民怨四起,2月13日湖北和武漢的一把手均遭撤職。

第三,面對重大疫情,應急保障是另一個關鍵因素。17年前非典時期,曾出現醫療物資短缺問題,事後中國完善了醫療物資儲備制度,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湖北的醫療物資還是嚴重供應不足,可見醫療物資儲備制度未能有效落到實處。雖然現在情況有了改觀,但還是說明非典時期的教訓並未轉化成今天的優勢。

為了遏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擴散,自1月23日以來,武漢一直處於「封城」狀態。(中新社)

不足之外 也有進步

非典時期,在疫情爆發後的4個多月後,各地才開始陸續採取嚴格的防控措施。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從爆發到全國性防控,時間大約為50天左右。中央層面成立了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掛帥的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中國所有省份均啟動針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最高級別的防控舉措,地方各級也成立了相應的疫情防控工作小組。中國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獲得了國際上的一些認可,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中國採取的措施表示歡迎。英國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亦稱讚中國調動資源的能力,稱「沒有其他國家能以這樣的速度調動資源和人力」。

以信息公開透明應對疫情,避免引發社會恐慌,是非典留下的經驗和教訓。非典時期,在疫情爆發之後的4個月,才開始建立疫情公開制度,向WHO通報疫情並召開新聞發佈會。

此次疫情,跨過疫情初期公開不力的階段後,武漢市從2020年1月11日開始對疫情每日通報。尤其在1月20日,新冠肺炎被列為法定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之後,在全國範圍內對疫情信息採取一日一報,實時公開的「日報告、零報告」機制,這一時間距離發現疫情大約50天。

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讚賞中國將武漢「封城」的做法,他指這是一個協助扭轉危機的決定。(路透社)

應該反思什麼?

17年前非典突如其來時,無論是中國政府職能機構,還是公共衛生學者、科學家都缺乏應對的措施與方法。非典事件推動了中國公共衛生預防與應對機制改革與完善,建立了應急機制。非典疫情結束後,中央政府大幅度增加衛生防疫經費投入,在全國建設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特別是增加對農村地區的經費投入。非典的爆發,提高了民眾的個人和公共衛生意識,以及對疫情的警覺和自我防範意識。

然而回看針對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國在非典之後建立的疫情預防和應對機制,並沒有在第一時間發揮作用。武漢等地方政府以及公共衛生管理部門的滯後反應,耽誤了最佳的防控時間節點,從而導致武漢乃至湖北疫情的擴散和失控。儘管這次疫情恰值春節假期人口大幅流動的高峰期,各級政府如果能夠及時發出預警並實施科學的衛生防控措施,仍然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全國乃至世界性的疫情擴散。

中國舉國動員,援助武漢抗疫。(資料圖片)

這之中自然有地方官員能力不足,甚至失職瀆職問題,但公共衛生預防與應對機制沒能有效運行,仍是其中更為關鍵的因素。即便經歷過慘痛的非典疫情,中國治理體系中似乎並未有應對突發疫情的預案,這也是為什麼面對又一次非典重演時進退失據的根本原因。坦率地說,地方官員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機制上的缺失更為致命。

疫情通報機制在疫情初起時的失效,也是肺炎疫情中另一個應該反思的方面。這一點與前述缺乏應急預案,應對機制沒能有效運行的問題息息相關,特別是在官場官僚主義盛行之下,就顯得更為突出。疫情信息透明度缺失的問題,加劇了社會的恐慌和輿情的洶湧。最為負面的效果是,政府的公信力一度受損,很多人甚至不願再相信官方疫情通報,致使謠言流傳、輿情混亂,社會恐慌情緒瀰漫。

儘管現在隨着中國以舉國之力抗擊疫情,情況已有明顯好轉,但這個過程中疫情釀成的代價實在太大。如果當初能更好吸取非典教訓,建立更為現代的疫情防控體系,絕對不至於帶來這麼大的傷害。吃一塹,長一智。針對今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短板,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做足應對類似突發事件的應急準備和預案,提升執政官員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希望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經此次新冠肺炎事件後獲得有效提升,莫如17年前的非典疫情教訓那樣,時間久了一度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