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疫情的「內外兼顧」與對美「持久戰」

撰文:王新
出版:更新:

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再次召開會議,強調要「兼顧疫情防控和對外經貿合作」。就在此前一天,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會上透露,中國15個省份本土現有確診、疑似病例實現「雙清零」,國內疫情形勢向好態勢鞏固拓展。其實大約從3月11日開始,中國境內新型病毒除了武漢仍然是本地傳染病例,大多都已轉為境外輸入病例,且武漢本地病例也從兩位數增長逐步降為個人數增長。武漢因為疫情而臨時建立的幾家方艙醫院也在3月10日全部休艙。

中國呼吸病專家鍾南山院士2020年3月18日在廣州市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上說,「任何一個國家沒控制好,地球就不安寧」。(人民網)

但是,好似蹺蹺板,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多個地方無論是現存還是新增病例都歸零的同時,歐洲出現了爆發的態勢,成為世界疫情的中心。因為疫情防控措施跟不上疫情爆發的步伐,歐美多個國家政府的防控手段被民眾批評。全球時局動盪之下,尚未完全結束國內疫情治療的中國,開始派遣多支醫療隊對其他疫情嚴重國家開始援助,而中美之間的相互指責與爭論更加頻繁。這一切表象之下,有着怎樣的國際局勢走向驅動和政治糾葛因素?

對外援助收穫表揚

3月17日,中國浙江省組建共12人的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赴意大利協助應對疫情,並攜帶9噸防護物資、常用藥品等支援當地。該專家組系中國政府派遣的首批赴意大利抗擊新冠肺炎醫療專家組之一。在此之前的當地時間3月12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健委)和中國紅十字會領銜組建的(四川)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9人,乘坐東方航空公司飛機抵達意大利首都羅馬。這是繼上海醫療隊2月29日開始援助伊朗,廣東醫療隊3月7日開始支援伊拉克、江蘇(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療隊3月9日開始支援巴基斯坦之後,中國就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派出的第三支專家團隊。也是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首次向發達國家派出醫療隊。

2020年3月7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援助伊拉克防治新冠肺炎醫療專家組抵達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新華社)

有說法稱中國醫療隊在控制住中國國內的疫情之後,又在中國境外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戰場」。確實,如輿論所說,中國的疫情防控已經邁過「至暗時刻」,但鑑於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度傳播性質,中國對於疫情防控的「戰鬥」並未結束。如3月17日中國大陸新增的13例確證病例中,居然有12例是境外輸入。顯然,只有疫情在全球範圍的有效防控,才能消除疫情在中國二次爆發的威脅,進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從這個邏輯上說,中國的對外支援是利人利已的行為。

可以理解的是,中國也在藉此塑造自己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先行一步」的疫情爆發和防控,讓其可以對「後發」國家提供治療經驗和技術援助。而中國派出醫療隊,本身也是在另一個環境中印證中國目前的抗「疫」手段與經驗。在國際合作上,能者多勞當然不是壞事。3月15日,塞爾維亞、西班牙與菲律賓三國同時因為疫情向中國尋求援助,對於中國更進一步走向國際舞台中心是很好的機會。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發佈Twitter感謝中國的支援:「我為我們的友誼感到自豪,我們將永遠不會忘記我們中國朋友的幫助」。(Twitter@avucic)

中國對他國的支援已經在外交上為自己贏得更多肯定和支持。就如正在因為疫情爆發速度太快而導致醫療設備短缺的伊朗,2月28日公開拒絕美國援助,卻在第二天熱情歡迎抵達的中國醫療隊。原本對中國持否定態度的意大利民眾,在疫情爆發之後對於中國的評價也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反轉。收到中國援助物資的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čić),當地時間3月17日晚通過推特第二次表達對中國的感謝,「我們為雙方的友誼感到自豪,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朋友的幫助!」並配上一張中塞兩國國旗相交融的圖片。

「一帶一路」項目的催化劑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月5日曾就抗擊疫情國際合作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表示,疫情發生之後,很多「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在政治、物資等各個方面向中方提供了積極的支持和幫助。

疫情當然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的經濟帶來很大的打擊和負面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疫情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各個國家的合作。比如,3月9日舉行的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會議,公開對中國表示支持,並希望中國能協助該地區解決醫藥品不足等問題。3月10日舉行的中國—太平洋島國衛生專家視頻會議上,中國同10個太平洋島國政府官員和衛生專家分享抗議信息,交流防控經驗。這些太平洋島國中有一些國家剛同台灣解除外交關係而同中國建交不久。

意大利外交部長路易吉·迪馬尤(左)和中國駐意大利大使李軍華出席2020年3月13日在羅馬舉行的新聞發佈會。(AP)

而中國率先派出醫療隊支援的國家,也和「一帶一路」項目息息相關。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係已經不用多說,兩國不僅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巴基斯坦更是最早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還將深水港瓜達爾港租售給由中國企業投資經營管理。伊朗是溝通中東與亞洲的「一帶一路」沿線關鍵國,早在2018年就宣布加入「一帶一路」。伊拉克總理邁赫迪(Adel Abdul Mahdi) 2019年9月訪問中國時,簽約加入 「一帶一路」計劃。中國援助的第一個發達國家意大利,則是在2019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期間,成為首個正式簽約加入中國「一帶一路」項目的G7國家。

習近平2013年提出並倡議的「一帶一路」項目,在全球推動過程中阻力與質疑一直存在。而此番防控疫情過程中,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對於消除疑慮顯然具有積極的作用。近日有媒體報道稱,2020年前兩個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達到1.31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8%,在中國對外貿易額佔比中首次達到30%以上。

與美國際話語權爭奪更激烈

中國的這種變化當然不為世界第一大國美國所樂見。事實上,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項目設想不久,美國的態度就由謹慎接觸變為拒絕和對立。近年隨着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加,「戰略競爭」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關鍵詞,也成為其「阻擊」、「一帶一路」的思想根源。2017年11月出台的新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者」,其重要依據之一是「中國正在實施的基礎設施投資與貿易戰略將助長其地緣政治野心」。

美國宣稱中國政府主導的「一帶一路」遠遠超出了基礎設施建設的範疇,是通過「不透明的金融交易」讓沿線國家欠下鉅額債務,從而獲得政治優勢。藉此,美政府對「一帶一路」針對性的舉措開始輪番登場。然而,眾所周知,中美矛盾的根源其實是中國國力崛起對目前的國際格局產生影響,讓美國產生了不安全感。2018年3月開始的中美貿易戰就是這種不安全的一種體現。此後出現的「文明衝突論」、「意識形態競爭論」無不是這種不安全感的延續。

在此背景下,美國對「一帶一路」的抵抗姿態更加強勢,美國主要智庫紛紛出謀劃策。美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19年4月23日發佈題為《更高質量的路——構建美國戰略應對全球基建挑戰》報告,指出未來15年全球預計將建設更多的基礎設施,中國正填補美在全球基建方面的空白,呼籲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採取「大膽舉措」。報告建議「從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出發」,美務必確保不讓中國主導或壟斷全球電子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美洲和歐洲的基建項目。

而此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中美不但沒有合作,甚至連「各忙各事」都不是,疫情似乎再次成為兩國矛盾爆發的導火索。從疫情開始在中國爆發時,美國媒體爭相指責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違揹人權」,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1月30日公然表示,中國的疫情有助於工作機會迴流美國,是美國的勝利;白宮高級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1月29日和2月4日兩次公開宣稱,中國的損失可能是美國的收穫,引發中國外交人員多次抗議;之後中國因為《華爾街日報》2月3日發佈《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的評論文章且拒絕道歉,驅逐其3名駐華記者,美國遂展開反擊將新華社等5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列為「外國使團」採取人數限制措施;再到3月17日,中國宣布對美國五家媒體採取反制措施,以報復美國最近將中國媒體機構列為外國使團,並限制在美人數等。

3月14日23時30分,來自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科醫生王東升、檢驗科醫生李明,從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搭乘伊朗馬漢航空的飛機飛往德黑蘭,參加中國紅十字會赴伊朗志願專家團隊。(中新社)

期間加上中美一直存在的相互指責對方疫情防控不透明,指對方或是病毒發源地等,兩國圍繞疫情的輿論戰愈演愈烈。不過,相較於兩國官員和媒體的輿論戰,疫情防控過程中,各國展現出來的防控效果,某種程度上是該國作戰能力的一種折射:比如應急能力、物資和人員輸送能力。所以,中美兩國在「實實在在」的多領域競爭更值得關注。

除了尚未結束的兩國貿易戰,3月15日,美國海軍以「西奧多·羅斯福」號為主的第9航母打擊大隊在南海海域航行,並與「美國」號兩棲攻擊艦開展了聯合訓練。這是美國海軍航母力量時隔半年以後又一次在南海地區進行軍事演練,同時也是2020年的首次。可見,疫情並未讓兩國之間在南海的軍事對抗姿態有所改變。

3月17日,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透露,全球首個獲批開展治療新冠肺炎臨床試驗的幹細胞藥物,已經在中國通過了品質鑑定,安全性良好,已治療64名危重病患者。對於全球都在關注的疫苗,據報道,跳過動物實驗免疫反應實驗,全球首次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人體試驗已經在美國啟動。當地時間3月16日開始,有4名志願者在美國西雅圖的凱撒醫療集團華盛頓醫療中心接受了疫苗注射。不過,「要知道該疫苗以及其他研發中的疫苗是否會起作用,還需幾個月的時間」。中國科技部在刊登於最新一期的《求是》雜誌上的文章中透露,中國正按照滅活疫苗、病毒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活疫苗、核酸疫苗等5條技術路線並行推進疫苗研發,並「確保進度不晚於國外」。在此領域,中美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意外爆發,讓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全球經濟都已經受到影響,就經濟而言,並沒有贏家。而中美兩國在經濟、軍事乃至科技金融等領域的競爭,以及全球話語權的爭奪並未結束,甚至因為疫情導致的全球時局動盪爆發得更加激烈。正如多維新聞曾經的判斷,即中美關係已經進入了容易發生摩擦的高危期,這並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只要中美這場世紀競爭未能分出最終勝負,雙方未能適應各自在全球格局中的新角色,這場博弈就會長時間繼續下去。這注定是一場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