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第三次火箭發射失敗 中國航天「出問題」?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中國運載火箭發射再傳失敗消息。中國自主研發的低成本火箭——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於7月10日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實施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這是中國年內第三次火箭發射失敗。

央視7月10日對外公布了這一消息。官方稱,火箭飛行時出現異常,導致發射任務失敗,兩顆衛星盡失,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檢查。

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採用移動方式發射,對發射場的要求較低,具有「低成本、市場化」的特點。該運載火箭」原訂2016年至2017年間首飛,一再延後至今。2019年10月,快舟十一號點火22秒後傳出爆炸聲,取消發射。

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直徑2.2米,起飛質量達78噸,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1噸,是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起飛質量最大、箭體直徑最大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主要承擔400公里至1,500公里近地和太陽同步軌道小衛星、微小衛星單星及多星組網發射任務。

據悉,國際商業發射中,小型運載發射報價一般為每公斤2.5萬至4萬美元,而快舟十一號報價不到1萬美元。

此外,有分析指,現在使用的快舟系列火箭與中國軍方正在使用的洲際導彈都有一定的關係,快舟運載火箭和東風41導彈在外形上幾乎一模一樣。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資料圖片)

有西方分析人士指,近期頻繁出現戰略導彈改裝成運載火箭用於發射衛星的例子,這說明中國軍民融合一體實力有了極大的進展。

據悉,此次發射任務該火箭搭載了一顆由彈幕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冠名, 名為「嗶哩嗶哩視頻衛星」的遙感衛星。10日下午該公司公布, 於12時17分獲得消息,快舟十一號由於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敗, 具體情況以及損失尚未得知。

此次火箭發射失敗是中國2020年以來第三次,也是中國第5次公開的航天任務事故。

3月16日,長征七號甲中型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失利;

4月9日,搭載印尼P衛星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失敗,墜毀;

5月11日,長征五號B的貨物返回艙脱軌,飛掠洛杉磯和紐約,掉落在大西洋;

6月16日,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因技術問題被推遲發射;

7月10日,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失利。

中國在火箭發射上保持着較高的發射成功率,比如 2019 年,中國共進行了 34 運載火箭入軌發射任務,其中有兩次未成功;2018 年,中國共有 39 次發射任務,其中僅有一次失敗。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和 2019 年的三次失敗中,有兩次是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的首次入軌發射嘗試未果。

最近半年接連的火箭發射失敗,也讓外界產生「中國航天怎麼了」的疑問。目前尚不清楚此次火箭發射失敗,是個例還是系統性問題。因為此前發射失敗的,均是不同型號和性能的火箭。

中國長征三號火箭發射衛星失利,墜落畫面:

其中,長征七號甲中型運載火箭,是在長征七號火箭的基礎上,與此前的長征 3 號甲火箭的氫氧三子級組合而成。在關於任務失敗後的影響中,諸多猜想和推測指向了不同的結果。而外界關心的焦點也在於此次發射會不會影響到後續關鍵的長征五號的任務發射和中國空間站建設等關鍵任務。

相較新一代的長征七號,長征三號乙技術較為成熟、最新卻發射失敗,更受關注。在此之前,作為中國用於商業衛星發射的主力火箭,長征三號乙過去共有67次發射,其中只有兩次是完全失敗,第一次是首飛的時候,還有一次就是這次。另外兩次雖然沒有完全成功,但衛星仍然可以進入預定軌道。

中國火箭發射失敗的最新案例,不僅讓外界再次產生「中國航天怎麼了」的疑問,甚至有人認為是美國的晶片封鎖的結果。

中國長征七號火箭發射失敗畫面,詳見下圖:

不過,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目前中國發射火箭20次,成功17次,失敗三次;美國發射18次,失敗兩次。就在7月4日,美國商用火箭發射公司「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自紐西蘭北島發射搭載7枚衛星的商業火箭,但升空僅短短5分40秒,即因第2節火箭燃燒問題「失聯」,宣吿發射失敗,7顆衛星全部「陣亡」。

顯然,不能因為中國火箭發射出現失敗案例,就簡單的認為中國航天出現了問題,更不能證明美國晶片封鎖引發了中國火箭發射的失敗。

探索外太空是一場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競爭,爭奪太空話語權已成為多國戰略競爭的重要方面。據稱,中國2020年航天發射任務十分繁重,預計總發射次數將會達到40次以上,其中包括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嫦娥五號、火星探測器。作為太空競賽的後來者,中國近年來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需要做的還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