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稱 互聯網理財要做訊息中介「本業」 監管不能鬆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最近包括P2P網上貸款平台經常「爆煲」,《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表示各方監管不能鬆,整治關鍵在於糾偏矯正。

上半年問題平台增加 6月達98間

《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人民日報金海觀潮:互聯網理財,去偽存真回本源》的文章,表示近期行業不斷傳出消息。第三方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下半年,問題平台數量達到高峰,之後逐漸降低,到今年上半年又再增加,6月達到98間,是近14個月以來最高。

市場上的借款人和投資人都減少,但急着轉讓債權的投資者增加,轉讓利率攀升。

平台偏離訊息中介定位 構成風險

文章認為,不少平台天生都帶有風險「基因」,營運模式偏離了作為訊息中介的定位,發展成信用中介。2016年起專項整治的本意,就是希望讓不合規的債務到期退出,平台轉型成為借貸雙方的訊息撮合平台,限制大額、高風險的債務,規模資金用途和債務期限。

文章指出,2016年起專項整治的本意,就是希望讓不合規的債務到期退出,平台轉型成為借貸雙方的訊息撮合平台。(視覺中國)

行業轉型回歸本源 不規範會出局

現時監管部門正積極進專項整治,展開現場檢查,行業和企業也在進行自查,以各種方式穩定市場情。文章指出這時有些平台退出,是正常的市場出清,也是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經過整治和轉型之後,不規範的網貸平台會出局,轉型成功的會堅持到最後。

文章勸說投資者要識別特高收益背後的圈套,更要保持平和的投資心態,不能抱有僥倖心理「博傻」。

一些有先天「缺陷」的網貸平台市場,各方監管不能鬆動。整治的關鍵在於糾偏矯正,督促平台回歸訊息中介的本源,建立完備的風險管控和內部管理體系,嚴格資金流向,做好訊息披露,為借出人提供全面、真實的決策依據。

文章強,訊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在金融市場的巨大能量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網貸平台要發揮強大的技術優勢,做好本份,才能真正服務小微企業,拓寬居民投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