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A得獎者訪問:獲獎之後的路怎麼走?

撰文:陳樂兒
出版:更新:

時裝之路漫漫,能突破重圍走進大眾視線着實不易,現時香港也有為數不少的時裝獎項來發掘及鼓勵新進時裝設計師、時裝系學生,但獲獎之後,新進設計師未來的路又會怎麼走?最近落幕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YDTA)中有數位年輕時裝設計師得獎,其中朱海林(Daniel)和余志欣(Suzanna)就和我們分享了他們對未來的展望。

Suzanna(左)及Daniel(右)均畢業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院亦將他們的得獎消息展於校內,鼓勵學生多參與比賽,訓練自己。(龔嘉盛攝)

獎項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光環,目前活躍的新生代本地時裝設計師十居其九都有兩三個時裝設計獎項加持,但是否代表獲獎後就必定能走到開設品牌,然後持續經營下去這一步?相信當中還需要付出百二分的努力。

逐步走自己的路

Daniel和Suzanna分別獲得創意智優青年設計才俊特別獎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青年設計才俊獎 ,每人獲得港幣25萬元獎金供他們出外學習。兩人都曾經到英國或瑞典交流學習,獲獎後亦會利用獎金再到外國進修,Daniel希望到Yohji Yamamoto實習來增加自己的實踐經驗,而Suzanna的目標是到倫敦時尚學院修讀女裝設計與技術相關的碩士課程,希望將來能回到香港建立個人時裝版圖。

Daniel憑「Plastic Surgery」系列贏得時裝品牌Joyce的「最佳商業獎」,將於明年發售他的作品。(龔嘉盛攝)
Suzanna在修讀時裝設計前已有一個學士學位,但當時一直喜歡時裝的她想到:「未來十年是否還想做目前的事?」便毅然報考時裝課程,此次獲獎也讓她沒有後悔當初的決定(龔嘉盛攝)

說起來,他們的設計路向都深受設計大師影響。Daniel視山本耀司及Julian Roberts為偶像,認為他們影響着後人的時裝美學,而他的畢業作品「Plastic Surgery」亦注重破壞、重組與剪裁上的元素,他將衣服分拆成大大小小的零件,讓穿衣者自己拼接來增加人與衣服的互動性。Suzanna則喜歡Craig Green那帶有故事性的設計,認為成功的設計應該具有多功能及回應社會需要,畢業作品「FL/\TP/\CK/\BLE」亦是透過可摺合的衣物來回應空間狹隘及攜帶性的回題。

政府與媒體的幫助不可少

問到會否開設個人品牌,二人的答案當然是「希望會」,但要走到那一步還需要更穩固的基礎,也更需要香港能夠提供一個適合的氛圍,Daniel就、認為早前政府投放五億元於時裝設計是治標不治本:「除了資金外,我們還需要不同方面的配合,現時設計師推出新系列時卻未必有足夠宣傳,創作和推廣之間出現了斷層。」Suzanna也認同:「其實香港也有很多有能力的設計師,但與外面的連繫、曝光與包裝都不夠。而且英國有提供一些培訓予初創品牌,指導設計師如何經營品牌,這也是我們需要的。」


在這「每個人都是KOL」的時代,網絡媒體對時裝發展也是一把雙面刃。「資訊流動太快,容易影響觀眾思維與過濾能力。所謂潮流,你到底是一個帶領者還是一個跟隨者?」不過,網絡媒體同時是個有效的宣傳渠道,Suzanna認為不同媒體提供更多看時裝的方法,蘊釀更多元的時裝風格,是不可缺少的平台。

由學生成長至一位真正的設計師,中間還需要付出許多努力,和得到一個合適的機會。(龔嘉盛攝)

獲獎是一個鼓舞,但也不代表未來的路途必定平坦。成功之路有快有慢,還望各年輕設計師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向,告訴他人香港也有屬於我們的時裝。

朱海林的「Plastic Surgery」系列作品:

余志欣的「FL/\TP/\CK/\BLE」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