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辰90周年 見證Andy Warhol對時裝界的不朽傳奇

撰文:張榮熹
出版:更新:

今天8月6日,是Andy Warhol誕辰90周年的大日子,作為普普藝術(Pop Art)最偉大的奠基者,他一生對於當代藝術的貢獻可謂無遠弗屆,其「成名十五分鐘」理論也是名傳千古的至理名言。今日一物頻道就會從時裝的角度出發,回顧Andy Warhol一生與時裝文化相關的事蹟和貢獻,見證一代大師的無上才華與魅力。

Campbell's Soup Cans,現在收藏於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Campbell's Soup Cans
間接將商業藝術理念注入時裝界

提起Andy Warhol至關重要的作品,金寶湯罐頭(Campbell's Soup Cans)定必榜上有名,32幅近乎一樣的罐頭湯,每一幅都代表着當年製造商推出過的不同口味,而且每一幅畫皆使用了絲網印刷製造,這種半機械化和不斷重覆製作的方式,史無前例地將藝術創作成功大規模系統化和簡易化,不論是從製作還是由欣賞的角度去看,藝術一下子的平易近人起來,成功流向到普羅大眾之中,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然而,這種相對強調重覆和公式化,並每每以大眾流行單品或名人紅星為主題的創作,卻惹來當時傳統衞道藝術家們猛烈抨擊,指責以Warhol為首的普普藝術家是在向消費主義「諂媚」,他也被世人冠以商業藝術家的名號,不過對於這個名字,他非但沒有反感,更是以此為榮。

我以一名商業設計工作者(commercial artist)起家,但我希望能以商業藝術工作者(business artist)終了。
Andy Warhol
EASTPAK x Andy Warhol背包。
由Jeremy Scott主理的Moschino AW15系列,也明顯受到Andy Warhol的普普藝術理念所影響。
同樣誕生於1962年的Five Coke Bottles。

值得留意的是,Andy Warhol這種對傳統藝術觀點的再定義,某程度上,也間接促進了當年時裝界由高級訂造時裝(Haute Couture)轉移到成衣(Ready-to-wear)主導的進程。

在1950年代及之前的時期,時裝工業之主導形式,都是由度身訂造的Haute Couture理念所壟斷,雖然這是一種原創性和藝術性都最高的表現形式,但其極之繁雜的製作過程,卻使到時裝這項藝術與學問一直難以流入民間,只成為富豪權貴之間的玩意而已。但到了60年代,隨着戰後嬰兒潮世代掘起,不但反戰、反文化、民權運動與同志等信念一下子流行起來,就連時裝工業也發生了質變,時裝民主化(Democratize Fashion)意識日趨濃烈,透過Yves Saint Laurent、Pierre Cardin和André Courrèges等高級訂製時裝設計師,都相繼開設了批量化的Ready-to-wear系列,此外Emmanuelle Khanh及Gaby Aghion(Chloé創辦人)更是打從一開始就以成衣設計師的姿態示人,如此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到了70年代初,就連法定機構Chambre Syndicale de la Haute Couture,也意識到較之於Haute Couture,Ready-to-wear已然才是一種盈利較高的銷售手法及製作模式,最終促成今時今日由Ready-to-wear主導時裝世界之格局。

André Courrèges 60年代的經典作品,相較於傳統Couture服飾實用性高得多。
YSL與Andy Warhol。

雖然嚴格來說,Andy Warhol對於這場時裝改革,並沒有直接參與其中,但其提倡的商業製作形式,並使藝術速銷化和普及化理念,也的確為Ready-to-wear的大批量生產形式,提出了具說服力的理據。金寶湯罐頭作品誕生於1962年,1966年偉大的YSL就提出了自家首個Ready-to-wear成衣系列Rive Gauche,若假設YSL一定程度上受到了Warhol的風潮所啟發,而促成如斯舉動,其實也是很有可能的。(何況他們本身就是好朋友,1974年Andy Warhol更為YSL打造了過Silkscreen的畫作。)

日本時裝設計師NIGO,正是對這隻香蕉最鍾有獨鍾的名人。

香蕉與The Velvet Underground

金寶湯之後,要數Andy Warhol經典設計,那個鮮黃色的絹網印花香蕉圖案(也暗示為男性的陰莖)注定不可不提,誕生於1967年,本來不過是他為實驗搖滾樂團The Velvet Underground首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的唱片封套,其後不但使這顆蕉成為時裝界極重要的創作元素,連帶樂團本身也對時裝藝術泛起了永垂不朽的影響。

當時Andy Warhol已成立The Factory工作室,透過表演及展覽的形式,打造他夢寐以求的Factory Superstars外,亦成為了當時西方藝術界最叫人趨之若鶩的基地。而作為The Factory的駐店樂團,The Velvet Underground成員及客席主唱Nico,均示Warhol為教父般的精神領袖。一方面以Warhol的藝術方向為依歸,另一方面也將自己的創作才華盡情發揮,將傳統的音樂理念和格式打破,變化無序化和解構化,愛怎麼搞就怎麼搞,任意到將各家各派的音樂揉合其中,《Heroin》及《Venus in Furs》等曲目,既將實驗搖滾和迷幻搖滾發揮得極緻,也啟發了龐克(Punk)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誕生,樂團成員Lou Reed本身就有着「The Godfather Of Punk」的稱號,足見假若沒有Andy Warhol的倡議,Punk文化在時裝世界極為重要的核心板塊,會否在往後的數十年中發展至如此厲害的高度,也是一件未知的事呢。

遺憾這本偉大的雜誌卻於今年年中無奈停刊‧‧‧‧‧‧

Interview雜誌的大眾傳播

1969年,Andy Warhol與英國記者John Wilcock聯手創立了雜誌《Interview》,以當代藝術及流行文化為基調,致力與各球各地,成千上萬的業界人士進行訪談,訪問的內容或會涉及政治和道德等嚴肅議題,或者不過是傾談一批似是而非的無聊話題,並沒有明顯的實際動機,只求實驗和好玩而已。但正是在如此無所畏懼又誤打誤撞的情況,《Interview》成功過渡了49個寒暑,也談問了幾乎所有在時尚業界有過影響力的人物,更向全球各地年青人灌輸了優秀的流行品味和知識,是一本較為難讀和花時間的雜誌,更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偉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