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念《香港生死書》探討生離死別的智慧 為當今生死觀附上新詮釋

撰文:張宇滔
出版:更新:

在香港不論是教育或是文化,都深深受著儒家思想的影響,面對逝去者的禮儀與態度,我們秉承著:「皆篤行純孝,慎終追遠。」而在《論語》中,談及生死最廣為人知的一句:「未知生,焉知死?」,恐怖就是大多港人所抱著的現世人生觀,而對死亡卻是避之唯恐不及,正因如此才會延伸出本地網絡紅人的一句:「面對死亡,我並唔害怕!」。可惜人生難免無間斷地感受著生和死,進念最新劇作《香港生死書》,嘗試用上多角度與層面,與大家一起試探生及死的智慧。

進念最新劇作《香港生死書》,向大家分享生存與死亡的經歷與反思。

由專注於多元戲劇藝術創作的進念.二十面體所出品,胡恩威擔任導演、編劇及設計的全新劇場作品──《香港生死書》(HK A THEATRE OF LIFE & DEATH),以A至Z的26個英文字母進行創作,包含香港26個人與動物的生死故事,向觀眾展示一幕又一幕對生死的反思。的確生死觀看似意味深長,不過在整個人生中,不時會收到新生命到臨的喜訊,同一時間又會突然間接到親朋戚友離去的消息,一段段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的時刻,能有時間來沉澱或消化情緒上的波動是一種奢侈,因為人的情感,在時間空間慢慢流逝。可能剩下只是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生與死的回憶或是一堆灰塵。

今次由胡恩威擔任導演、編劇及設計,擅長以強烈視覺影像建構劇場美學,2020年獲「德國紅點- 品牌與傳達設計大獎」、2012年獲香港設計中心的「亞洲最具影響力優秀設計獎」與2013年獲《南方都市報》頒授「深港生活大獎年度藝文人物獎」等等。

死亡與在世的聯繫

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在法律上是如何界定生存和死亡呢?當有生命離開後,在世人士是如何處理身後事?西周初期,周公制禮樂,再經孔子提倡孝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演變出「守孝」制度,古時一般為27個月(現代大多理解為3年),不過現今社會「守孝」早被廢除,而且喪禮的儀式也一再簡化,是香港人對「快」的自豪?還是宗教意識薄弱所致?《香港生死書》會對死亡考問的同時對在世的人也有著提問。

《香港生死書》包含音樂元素,並由知名音樂人陳浩峰及于逸堯負責,陳浩峰曾參與創作、演出及籌劃多項不同類型的演出計畫,現為進念.二十面體助理藝術總監。不論是作曲、填詞、演出、唱作也有參與。

生存的定義

當紙媒式微,香港獨立書店相繼結業,大眾傾向在網上世界得到資訊與娛樂開始,一切從社交平台得到的貼文與廣告,也是由人工智能跟據你每一個手指公所按的Like所演算,因為你對某一文章的互動或在某一網站所停留的時間,決定接下來數十篇貼文的安排,不知不覺落入網上所謂的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如此下去人還有自由意志主義所言?是否已經違背「我思故我在」的定義?另外在《香港生死書》劇照中,不難發現一眾演員均以濕身示人,其實是由文念中所設計,他曾多次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及最佳服裝造型設計,而在《香港生死書》濕身的呈現,就是對新生命到臨世上時的另一種註解。

+3

注入新世代思維

在一眾演員名單中,除了進念資深住團創作演員外 ,也有不少新晉演藝人,像曾參加「全民做星II」或「全民做星III」的姜卓文、劉國匡、翁煒桐、蘇雋祁和蘇楚欣;另外2017年《國際中華小姐》亞軍的林宣妤和在美國修讀表演畢業的劉俊堅,也屬於今次《香港生死書》的生力軍,相信不論是在創作或是表演上,也會充滿年輕與經驗老到碰撞的火花。同時間近數年所興起的Art Tech,也會融入到今次的表演之中,結合動態追蹤技術 (Motion Capture) ,捕捉現場表演者的形體動作,再重疊不同的影像,當中更包含又一山人為生死觀所拍攝的照片,不論在理念、表演與呈現手法上,也有著新世代多媒體的表演概念。

INFO:

《香港生死書》(HK A THEATRE OF LIFE & DEATH)
日期:9月4, 7-11日 (六, 二 - 六) 8.15pm
9月5日 (日) 5pm
9月10日 (五) 3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320, $200, $100|$282, $176, $88*
*星期二至四晚間及星期五午間場次88折票價本地全日制學生優惠票價$100
六十歲或以上新中年、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可享半價
八十歲或以上長者、綜緩人士、社福團體服務對象可獲全額資助,免費觀看演出
購票:https://www.popticket.hk/event/hk-theatre-of-life-and-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