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370十周年仍下落不明 法醫專家揭搜索殘骸為何至今一籌莫展?

撰文:The Conversation
出版:更新:

2014年3月8日,載有23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班從吉隆玻起飛不到一小時後失蹤,至今已有十年。它已成為當代最大未解謎團之一,並且至今仍然是難以解開的難題。

作者:英國基爾大學法醫地球科學副教授Jamie Pringle、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自然與建築環境學院講師Alastair Ruffell、倫敦大學洛杉磯分校工程學副院長(跨學科創業)、犯罪與法醫學教授Ruth Morgan

關於航班失蹤和目前殘骸位置的各種說法層出不窮。不尋常的是,飛機起飛後不久就關閉了機上的所有通訊設備。

隨後,斷斷續續的衛星定位資訊表明,飛機在失去聯繫之前,向南飛行的路線與預期大相徑庭,飛到了南印度洋一個偏遠的深海區域。

在積極搜尋 MH370 期間,先進的國際偵察機最初進行了 300 多次飛行,目測海面上的飛機殘骸。隨後,水面和潛水器開展了進一步勘測,搜索了超過 12 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直到 2017 年才結束搜索。

2014年4月11日,紐西蘭皇家空軍(RNZAF)在南印度洋上空飛行,尋找失蹤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班的殘骸。(Getty)

尋找 MH370 的努力成為歷史上最昂貴的航空搜索之一。這些勘測既使用了聲納(主動聲學儀器對海底進行成像,以確定飛機的位置),也使用了監聽設備,以獲取飛機的飛行資料記錄器。

2015年7月在留尼旺島和2016年2月在莫桑比克沿海發現了確認的MH370飛機殘骸,這與我們對洋流的瞭解是一致的。2018 年,私人勘探公司 OceanInfinity 也搜索了 2.5 萬平方公里,惟沒有成功。

從那時起,訓練有素的專家和公眾都試圖協助搜索。這些工作從簡單的資料分析到真正的高級資料分析不一而足。他們試圖繪製飛機殘骸和其他海洋殘骸的位置圖和時間圖,並建立漂流模型。在此過程中,他們試圖重建這些碎片的來源,這可不是一項小任務。

對 MH370 航班路徑的分析是通過兩種不同類型的雷達(單次雷達和二次雷達)以及飛機向國際海事衛星組織衛星發出的斷斷續續的資料拼湊而成的。結果表明,飛機偏離了預定的飛行路線向南飛行。

美國海軍一架P-8戰鬥機從澳洲珀斯國際機場起飛,尋找失蹤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圖攝於2014年4月。(Getty)

另一種稱為WSPR 網絡的弱信號傳播的技術(一種利用無線電發射追蹤飛機等物體的方法)確定了一個特定但非常大的搜索區域,其中一些區域已經搜索過了。

還分析了海底現有的水聲資料(基於聲音在水中傳播的方式)。不過,這些資料只覆蓋了相對較小的區域,而這一區域的海底可能非常崎嶇不平。這裏有很深的海底峽谷,可以隱藏比飛機大得多的物體。

研究以往飛行災難的經驗教訓也為搜索工作提供了參考。其中包括 2009 年在印度洋墜毀的也門飛機。

打撈作業

對於內陸或沿岸水域的搜尋,建議採用分階段調查戰略作為最佳做法,調查人員在使用經過認證的方法、設備配置和人員之前,先確定水深、主要水流強度和方向,以及預先存在的現場資訊。

自主潛水器(AUV)過去也有參與搜尋失蹤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 370航班,圖為2014年4月澳洲國防船「海盾號」(Ocean Shield)的船舷上的潛水器「藍鰭-21」(Bluefin-21)。(Getty)

然而,這種對技術的依賴可能會帶來問題。即使在小型水道中,搜索區域內植被的存在或目標被沉積物掩埋也會給搜索帶來困難。

南印度洋的大部分海底崎嶇不平,相對來說尚未繪製地圖,水深可達 7400米。這裏遠離常規航道和商業飛行模式,漁船很少,沒有重要的陸地,風力和天氣也是世界上最惡劣的。這些因素也使其成為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搜索區域。

在深水區(超過 2000 至 3000米)部署聲納既麻煩又昂貴。生成資料也需要很長時間。掃描技術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在這種深度實現精確度,這是因為海底不平整,特別是岩石底層會造成信號散射。

開發更先進的自主潛水器可能是在南印度洋找到馬航 MH370 的關鍵,同時對原始資料進行後處理,可以明確哪些是岩石,哪些是海底丘塊和袋狀物。

這可以區分海底和正在搜尋的物體。然而,MH370 消失的區域非常廣闊,這意味着未來的搜尋工作仍將與 2014 年飛機首次失蹤時一樣充滿挑戰。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香港01獲授權編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