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沙皇」躊躇「登基」 走在沙俄與蘇維埃之間的平衡線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今年剛好是俄羅斯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百周年,莫斯科對革命紀念日以至沙俄時期的歷史,取態低調。明年三月,俄羅斯舉行大選,現時國內既有批評普京獨裁的聲音,有人則呼籲帝制復辟。若普京一如預料再逐連任並當選總統,將會是掌握大權逾廿載的一國之首,對「新沙皇」稱呼有所避忌的他,欲於兩股呼聲中巧取平衡。

列寧本是今年俄國焦點所在——這位被視為20 世紀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正是在100年前的11月7日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羅曼洛夫王朝,建立蘇維埃政權。在往後的70 多年間,他備受俄國人民所尊崇,然而近30 年的情況出現微妙的變化。東正教會於上世紀80 年代開始反思沙皇時期對國家的影響和歷史地位,重新為這段歷史作出不同以往的評價。經過十多年的討論,終於2000 年決定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封聖,法庭亦給他們平反。因此,在往後的日子,俄羅斯人不再一味負面看待,並重新認識沙皇以及其統治的這段歷史。

十月革命百周年時刻,俄羅斯人民似乎未有把目光放在列寧身上。(路透社)

現時全國很多地方不再只豎立列寧銅像,也不再只有蘇聯時期的名字,雖然這些具歷史意義的象徵並沒有被人移走或作更改,但不少城市近年開始加置沙皇的塑像。俄羅斯獨立民調機構Levada Center在4月的一項調查發現,四成八俄羅斯人對十月革命作正面評價,只有約三成認為這是負面的歷史事件,另約兩成人則認為難以判斷。

西伯利亞南部城市列寧斯克——庫茲涅茨基(Leninsk-Kuznetsky)市長Vyacheslav Telegin表示,同時慶祝沙皇和布爾什維克領袖並不奇怪,也無意將城市的名稱改回前蘇聯時期的「科利丘吉諾」(Kolchugino),「我們不能重寫歷史,亦不是我們可以決定這段歷史正確與否。」他補充說:「我們這一代人依然記得誰是列寧,但若是現在的孩子不認識呢?他曾為俄國歷史作出過貢獻。要評價這段歷史是正面或負面是困難的,但我們不能夠忽視它,我們必須記住它。」

帝國思想植根俄民心中

蘇聯解體以前,俄羅斯社會對沙皇時期的評價以負面為主,尤其對革命紀念日作出不少批評。不過隨着蘇聯解體和當代的國家發展,過往歌頌蘇聯輝煌歲月不再恰當;加上東正教會為沙皇平反,俄國內開始重新去認識沙皇時代,對沙皇亦有不同的看法。時至今日,沙皇在部分俄羅斯人心目中是神聖的。「沙皇」一詞,源自拉丁文的「凱撒」稱號。俄國人對「沙皇」的懷念,源於帝國的強大,而「沙皇」時期就象徵了一些國家開疆闢土、繁榮鼎盛和世界列強的輝煌日子。68歲的Mikhail Ustinov,十分贊成國家回復帝制。「俄羅斯人打從心底裏就是個君主主義者,即使蘇聯曾試圖摧毀我們的靈魂。」他續說:「我想穿着我的軍服而死,向沙皇宣告我的愛,就像我的祖父、曾祖父以及我的整個家庭一樣。」他的祖輩就是在1917年因支持沙皇而被處決。

有趣的是,除了這些懷着帝國思潮的俄民,還有一撮生於後蘇聯時期的年輕人贊同君主制。3 月時有民調顯示18 至34 歲的受訪者中,支持君主制有近三分一。社會學家Stepan Lvov 解釋:「我們清楚看到生於蘇聯時期的人,較年輕人抗拒君主制,後者則視君主制為一種可行的管治制度。」他認為,對新世代而言,君主制不再是自由與民主的對立面,他們反而受其理性和有效性所吸引,甚至傾向將君主制浪漫化,視它為現行體制的替代品,能在現今不穩定的世界提供可能的秩序和設想。

部份俄羅斯人民因目前國家面前的困難,開始懷念沙皇時期的輝煌日子,彼得大帝正是代表人物。(網上圖片)

普京欲成新沙皇?

自蘇聯解體後,俄國人民經歷了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和葉利欽(Boris Yeltsin)及普京三位領導人的統治時代。戈爾巴喬夫因推行改革失敗,為了避免內戰最終容許蘇聯一夜解體。接任的葉利欽除了個人的酗酒形象,也被批評帶頭搞分裂國家,縱容寡頭政治,又奪取國家資源開設私人公司。

久經積弱衰落的俄羅斯急切期盼一位政治強人。普京上任以來,先後消滅車臣恐怖主義,阻止國家進一步分裂,又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經濟復蘇,成功將國家由90 年代的一片混亂中拯救過來,為國家實現一定程度的復興。

隨着國內民族主義高漲,甚至有非主流意見開始認為普京應接受加冕,克里米亞行政長官Sergey Aksyonov在3月時更豪言「俄羅斯現在需要君主制新政體」。另有俄國高官反對恢復君主制,但希望普京能成為終身總統。至於普京本人,就曾公開反駁所有將他與君主制相提並論的說法,辯稱「新沙皇」稱呼與自己不相配。但他若然在明年大選再次連任,其統治將再延長六年,有人認為這與君主制無異。研究東正教肖像修復的 Yelena Melnikova 直言:「普京已是沙皇了,他的行事作風就像沙皇似的。」她認為終有一天,君主制會取代俄羅斯現時的政治歪風,象徵俄羅斯真正價值的回歸。

普京掌權多年,常被喻為「新沙皇」。(Getty Images)

回復君主制非出路

牛津大學俄羅斯歷史學教授Robert Service則憂慮,作為普京的沙皇參照並非人人讚頌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而是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這位目光狹隘且性格傲慢的沙皇,在位時忽略國內經濟和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廣泛需求,且他在克里米亞戰爭 (Crimean War)中落敗,令到俄國付出了沉重代價。Robert Service認為普京意圖吞併克里米亞的舉動,令國家遭到西方世界的制裁,更讓原本以俄國為首的「歐亞聯盟」盟友烏克蘭走近歐盟,這對普京來說都是一大敗筆。此外,他的經濟改革成效不彰,未能帶領國家走出單一經濟,令到經濟增長緩慢,加上國家腐敗情況多年未有顯著改善,這些都被認為是普京亟需反思的地方。

普京去年罕有嚴厲批評前蘇聯領袖列寧,譴責他及其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政府推行「紅色恐怖」,殘暴處決末代沙皇全家及數千名東正教教士;將蘇聯解體及現時烏克蘭東部戰亂的責任,歸咎於列寧的民族政策,為蘇俄埋下計時炸彈。今年十月革命百周年紀念時分,莫斯科不願高調宣揚武裝革命的積極形象,而主辦單位強調舉辦活動不是為了慶祝,而是為了汲取教訓。負責活動的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局長Serguei-Narychkine表示,革命總是帶來流血、死亡、毀滅和災難,而俄國人都知道維和的價值。當局重申所有紀念活動強調國家團結與和解的重要、以避免觸碰敏感話題為主。

聖彼得堡歐洲大學政治科學教授格爾曼(Vladimir Gel'man)向《香港01》表示:「十月革命後,蘇聯時期的確令俄國一度強大,無論是經濟、社會及文化層面。在城市化方面亦有很大程度的發展。可以說,這時期的發展確為俄羅斯帶來正面的影響。」

正如普京說過,蘇聯的崩潰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格爾曼對此認為,俄羅斯所面對的是結構性問題,「目前俄國經濟的發展很緩慢,但普京確實提出一些政策上的變革,同時在提高經濟增長方面做到一些實際工作。」不過,他強調不用對回復君主制的訴求太過認真,並相信普京在明年大選中不會打出「新沙皇」的牌。這在普京近年的講話中也看出了端倪:「當我們面對一個世紀以前的教訓,可以看到其結果有多曖昧和不明確,同時這些事件可致負面及正面的後果。我們須問一個問題:是否真的不可能透過演進而非革命來發展?毋須破壞國家的狀況和地位,以及無情摧毀數百萬人的命運,而是透過逐漸的、一步接着一步的過程使之發生?」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1月13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