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珊珊」迫近東京 海灘商店剛修復或再受破壞
日本東京即將迎來強烈颱風「珊珊」,預計周三至周四(8至9日)正面吹襲。
「珊珊」是日本2018年第13個颱風,目前迫近日本東岸。東京地區已經出現強風暴雨,當局正採取防風措施以盡量減低破壞,包括準備沙袋,以防止房屋被洪水淹浸。
官員警告屆時交通可能會中斷。東京7月才受另一股暴風吹襲,附近海灘有小商店被破壞,剛剛才修復完開業,現在又要停業避開這個颱風。業主希望「珊珊」不會造成太大破壞。
受颱風影響,東京有數十班航機取消。
(日本放送協會/共同社)
日本東京即將迎來強烈颱風「珊珊」,預計周三至周四(8至9日)正面吹襲。
「珊珊」是日本2018年第13個颱風,目前迫近日本東岸。東京地區已經出現強風暴雨,當局正採取防風措施以盡量減低破壞,包括準備沙袋,以防止房屋被洪水淹浸。
官員警告屆時交通可能會中斷。東京7月才受另一股暴風吹襲,附近海灘有小商店被破壞,剛剛才修復完開業,現在又要停業避開這個颱風。業主希望「珊珊」不會造成太大破壞。
受颱風影響,東京有數十班航機取消。
(日本放送協會/共同社)
相信各位應該都記得,之前曾經有預言說日本7月5號會有大地震,但最終甚麼事都沒有發生。誰知道那個預言也不完全是錯的,地震原來是震到了日本政壇。
日本最近舉行的參議院選舉,由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在這次選舉中失去多數議席,是自民黨創黨70年來最慘烈的一次敗仗。到底為甚麼執政聯盟會輸得這麼慘?首相石破茂未來的政治前途會如何呢?
去年10月,石破茂接任首相之後,他領導的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已經失利。他本來希望透過這次參議院選舉挽回劣勢,誰知結果是輸得更徹底。我們看看參議院議席的分布,就可以知道這次執政聯盟輸得有多慘不忍睹。
在125個改選議席當中,自民黨由原本的52席大跌到只剩39席,公明黨就由14席跌到8席。執政聯盟加起來只有47席,低於維持過半數所需要的50席。即使計算無須改選的75席,執政聯盟在參議院總共只有122席,也是過不了半數。
更顯着的是,右翼與極右政黨在這次選舉的表現都不錯。其中最特別的是,成立只有短短5年的極右翼參政黨表現遠超預期,它參考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經常說的口號,打着日本人優先的旗號,成功由只有1席飆升到14席。
在改選議席中,對華鷹派的日本維新會由6席增加至7席;而大力批評外勞問題、認為引入外勞是本末倒置的國民民主黨從原有4席大幅增加至17席;日本保守黨就從沒代表,增加到2席,成功進身參議院。
相反,偏向左翼的政黨就幾乎全部都失利,最大反對黨立憲民主黨僅僅保住原本的22席;社會民主黨也只是保住它唯一的1席。日本共產黨就由7席減到只剩3席。只有令和新選組算是好一些,由2席增加至3席。
這個是自民黨從1955年成立以來,第一次同時在眾議院與參議院都淪為少數派。在失去國會兩院控制權下,石破茂基本上已經變成一個「跛腳鴨」(Lame duck)首相,未來推行任何政策都會舉步維艱。
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日本選民對執政幾十年的自民黨,投下不信任的一票呢?答案就隱藏在每一個日本家庭的日常開支裏面,也是這次選舉最大的焦點-物價飆升。
在日圓持續貶值以及全球供應鏈不穩的大環境下,日本的物價真是升不停。據日本總務省的數據,今年5月不包括生鮮食品的核心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增長3.7%,創下了2023年1月以來的最大升幅。
好像一個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就從110日圓升到190日圓,漲幅去到誇張的73%,而其他日用品升幅也不小。
這些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日本民眾實實在在的生活壓力。其中,導致他們覺得最痛苦的是,每日都要吃的米愈來愈貴。在過去一年,日本米價足足翻了一倍。根據彭博社數據,到今年5月,一包5公斤的米,售價已經去到超過4000日圓,即超過220元港幣。
通脹猛於虎,選民最期望的是政府能夠提出有效的應對政策。但是執政聯盟不但沒有具體的壓抑物價方案,還以財政問題為由,拒絕了降低10%消費稅的建議。這種態度,無疑是火上加油,令選民覺得政府完全離地,對他們的經濟政策徹底失望。
更值得關注的是,農民作為自民黨最核心的支持群體之一,這次也開始動搖。米價飆升,理論上對米農有利,但他們的處境反而沒有得到改善。在日本第四大稻米產地山形縣,有農民就公開批評新任農相小泉進次郎實施的政策,認為他只是懂得作騷,沒有長遠的農業政策。
一名68歲的農民受訪時就說,覺得沒有一個政客真正熟悉農業,選舉的時候常常掛在口邊,選完之後就沒人理,看不到哪一個政黨真正關心農民。這些怨言,正正反映出政府政策與民間疾苦的嚴重脫節。
如果說物價高企是內憂,那麼來自日本「盟友」美國的威脅,就是導致石破茂政府雪上加霜的外患。
特朗普威脅要在8月1日開始,對日本進口商品全面徵收25%的關稅,但是貿易談判談了很久都談不攏。這麼高的關稅對於極度依賴出口的日本經濟來講,簡直是一個致命打擊。再加上美國之前已經對包括日本汽車在內的進口車實施了25%的進口關稅,導致佔日本全國就業人口8%的汽車產業叫苦連天。
數據顯示,日本今年第一季的經濟再度萎縮,首季實質GDP年率下滑0.7%,比市場預期差。石破茂雖然嘗試補救,派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先後7次去美國磋商,但始終達成不到任何協議。特朗普甚至公開批評日本拒絕開放市場,令談判前景更加暗淡。
諷刺的是,在一次訪問當中,特朗普甚至好像忘記了石破茂的名字,直接用「日本先生」(Mr. Japan)來稱呼他。相比昔日特朗普與安倍晉三一起打高爾夫球與自拍的畫面。這個細節,無疑加深了外界對石破茂在國際舞台上缺乏份量的印象,令日本外交上非常尷尬。
了解日本面對的內憂外患後,我們似乎可以大概知道為甚麼參政黨可以透過主張「日本人優先」成為這次選舉的最大贏家之一。
參政黨成功將經濟、民生之類的議題與移民問題掛鉤,主張收緊對外國人置業、參政與入籍等等的限制。再加上他們承諾,會逐步取消自民黨不肯取消的10%消費稅,成功吸納了大量不滿現狀的選民。
可是,我們也不能夠簡單這樣斷定,日本開始全面走向右翼民粹主義。因為這次選舉,除了參政黨之外,其他在野的右翼政黨議席也有增加。
相反,執政的自民黨同公明黨,同樣是右翼,卻迎來大敗的結果。這個現象顯示,與其說選民意識形態轉向極右,倒不如說他們只是厭倦了長期當政、表現無能的執政聯盟,特別是不喜歡石破茂本人。
選舉前的民調顯示,石破茂內閣支持度破紀錄降到只有兩成,不支持的主因是「對政府沒有期望」以及「缺乏領導能力」。而弔詭的是,支持他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因為「沒有其他更合適的人選」。你就知道日本民眾,甚至是自民黨的支持者是多麼不滿意石破茂。
選舉慘敗之後,自民黨內部似乎已經出現「逼宮」的聲音。據日媒報道,黨內重量級人物、自民黨最高顧問麻生太郎,已經透露不會同意石破茂繼續執政。他認為石破茂須要為眾議院、東京都議會,以及這次參議院選舉的三連敗負責任。如果麻生太郎這個表態屬實,基本上等於向石破茂發出最後通牒。
目前,自民黨黨內有不少潛在的挑戰者,其中最受關注有兩位。一個是前經濟安全保障大臣高市早苗,她在選舉時已經暗示,如果自民黨選舉失利,她很可能會出面挑戰;另一位,就是前首相岸田文雄,如果他得到麻生太郎為首的麻生派支持,他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也不低。
另外,這場政治危機也為美日關係帶來變數。8月1號的關稅死線快到,一個「跛腳」的日本首相,在談判桌上的籌碼只會更少。如果石破茂政府在未來幾個星期,繼續表現出束手無策的一面,引起黨內人士同民眾的不滿,他的政治生涯恐怕真的會一敗塗地。
總結來講,這次日本參議院選舉,是一次民怨的總爆發。在通脹高企之類的內部壓力,以及特朗普關稅戰的外部衝擊之下,日本民眾用選票對石破茂投下不信任的一票。
如今,自民黨長期不敗神話被打破,有分析甚至說日本政治未來將會由一黨獨大變成多黨的「戰國時代」。而石破茂的首相之路,也很可能已經走到懸崖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