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建開羅.二】解構「尼羅河畔明珠」——混亂擁擠的千年古都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埃及首都開羅(Cairo)是世上其中一個人口增長最快的都會區,每年接近2%的居民增長速度,市內的配套幾乎無法負擔日益沉重的房屋需求。
在開羅政府缺乏前瞻性的房屋政策及城市規劃的情況下,人民只好自求多福,在頹垣斷壁間祈求安居之所。

+1

遊人行走開羅老城,仰視屹立當地數世紀的清真寺、高聳擎天的古禮拜塔。背後沉積千年的興衰年華,讓人對厚重伊斯蘭文明的敬仰油然而生。天籟般的誦經唱文營造肅穆氛圍,伴隨著遊人踱步閒逛大巴扎。透雕花窗、黃土磚牆,此時實在不難想像昔日北非伊斯蘭中心的繁盛韶光。

尼羅河千百年來,養育了沿岸世世代代的埃及居民。開羅位處尼羅河下游三角洲的咽喉,當尼羅河通過了開羅市中心,就意味著正式離開狹長的河谷地帶,進入肥沃廣闊的北部平原,河水準備流入地中海。從公元十世紀開始,開羅逐漸發展為伊斯蘭世界在北非的心臟樞紐。在阿拉伯帝國最輝煌的時期,法蒂瑪、阿尤布、馬木留克等歷任王朝皆定都開羅。

埃及開羅是世上人口增長最快的都會區,城市配套壓力極大。(VCG)

一直困擾開羅的都市病

但當你走到現代開羅市面,或會感到氣促悶熱。汽車的刺鼻廢氣,擁擠的人群喧嚷不停。你實在難以想像,經營千年的文明古都,同時竟是「百疾纏身」的現代都會。 

在2017年,開羅的居民數量比前一年增加了50萬人。現在整個大開羅都會區(包括開羅省、吉薩省及蓋盧比尤省部分地區)容納了2,200多萬人,成為全非洲最大的都會區。開羅的擁擠城市面貌早就是政府希望儘快解決的社會問題。從2000年開始,開羅政府就透過建設新城紓緩市中心的堵塞情況,但礙於官僚體制及官商勾結情況嚴重,都未能讓建城政策得到預期效果。

例如2000年就已落實興建的「新開羅」,位於開羅市中心以東約25公里。但是新開羅的城市建設以高尚住宅區、大型購物中心、私立大學校園為主,能夠負擔居住在新城的大多是社會上流人士、中產等,佔開羅市絕大多數人口的窮困階層根本無法受惠。新開羅只是當地富人尋求避世休憩的聚居地,無助減輕市區的人口壓力。

2011年伴隨北非「阿拉伯之春」而爆發的埃及革命,促使前強人領袖穆巴拉克下台。數年來的埃及政局持續不穩,改造開羅的大型都市規劃更是流於空想。

沒有永久居住房屋的開羅人

大多數開羅居民至今仍然難以安身立命。埃及個人權利倡議運動(Egyptian Initiative for Personal Rights)的房屋及土地權利專員Yahia Shawkat稱:「開羅現在大約有六成居民住在非正規的地方內。」他解釋這些所謂非正規的地方,不是由政府所規劃,很多人都聲稱自己是業權擁有者,土地擁有權十分模糊。

很多開羅民眾在今天仍沒有正式屬於自己的永久住房,源於歷史遺留下來的房屋政策問題。(VCG)

土地「話事人」究竟是誰?

埃及自1952年革命後脫離英國管治,國父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推行一連串土地改革,其中在五十年代後期的國有化政策使城市土地私有權近乎絕跡。希望在土地上建屋或耕作的人只能向政府申請土地的租賃權,並非實際擁有土地。但2011年的「茉莉花革命」動搖了強人政治體制,大大削弱埃及政府的地方管治能力,土地制度亦相繼廢弛。近年越來越多的私人發展商藉著社會政局不穩,漸漸搶佔開羅市區用地,在沒有得到政府准許的情況下建築樓房。開羅的土地擁有及使用權,變得極其混亂。

一望無際的「爛尾樓」

現在到訪開羅,可能你會入住舒適的國際名牌酒店。酒店內裝潢完善,水電配套齊備,娛樂設施一應俱全,但從酒店房間看出去,總見市面上的建築殘破狼藉。

現時,開羅市區不少地方因為政府的市區重建拆卸工程而變成碎石敗瓦,但另一方面,亦是私人建築商的手段。原來開羅政府規定,當獲得土地使用權,土地上的建築全部建造完成後才需要交稅,所以建築商都把樓宇建造到差點完工的狀態,逃避稅款,以致開羅市面很多樓宇都變成「爛尾樓」。

開羅市面上的建築多是殘破狼藉,一部分固然是因為日久失修,但有部分卻是人為故意造成。(VCG)

建成這些「爛尾樓」後又如何處置呢?

房屋的擁有者會把單位賣給那些急需住屋的買家,但這些單位全都未經修繕、沒有任何水電設施。當這些單位售出後,賣家便會立即消失。因為土地業權模糊不清,買家根本申訴無援。

更普遍的是,不少付不起普通房租的居民,都會在破爛樓宇的天台上搭建臨時房間居住,狹隘房間中住著一家人的情況並不鮮見。因此,在開羅市區很多大廈的頂層,碎瓦頹垣堆旁總有一兩間「僭建物」。這裡的居民,往往只能在不知何時會被拆掉的「天台屋」旁叼著廉價水煙,望天打卦。

人多車多 超負荷的交通網絡

除了房屋居住問題,都市設計的核心還包括交通建設。現時,埃及的已登記車輛數目直逼1,100萬輛,因此首都的交通幹道常見汽車擠擁為患。開羅的司機不遵守交通規則,橫衝亂撞,固然是原因之一。但開羅的公共運輸系統落後,亦使道路網絡經常癱瘓。

開羅路面上沒有政府營運的公共巴士,公共運輸多靠私人公司營運的巴士載客。這些巴士沒有固定路線、車站、時間表,胡亂上落客。若果你是初來貴境,實在難以知道怎樣才能找到對的巴士。又或許你拿著一堆鈔票隨意揮手,巴士司機就會停下來,臨時更改路線,載你到指定的目的地。

如此一來,到了運輸高峰時刻,道路就被癱瘓,加上其他的私家車輛,加劇市面的交通問題。即使市內設有地鐵橫過市中心,但暫時只有三條線路在運行,服務開羅心臟地帶。但要連繫大開羅都會區的所有地區及衛星城市,還是要靠地面交通。

橫跨尼羅河的十月六日大橋(6th of October Bridge)貫穿開羅市中心大動脈,每天都是車滿為患。(VCG)

這七年來,埃及民眾逐漸在「後阿拉伯之春」時期中重拾心情,找回生活的正常節奏。強人倒下後,穆斯林兄弟會、軍方相繼掌權,政局一直動盪不安,直至2014年6月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上台,埃及的局面才算開始穩定下來。這顆「尼羅河明珠」要重新在北非一隅發光發亮,則視乎開羅未來的城市建設能否按部就班地進行改革。

開羅未來的城市再建設將成埃及能否重奪阿拉伯世界領袖地位的關鍵。(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