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窮了」 印度大國崛起心態 不顧災情嚴峻婉拒外國捐款

撰文:成依華
出版:更新:

印度南部出現百年最嚴重水災,在重災區喀拉拉邦(Kerala),自6月踏入雨季以來,死亡人數已經趨近400人。
印度政府全力救災,同時拒絕了阿聯酋及卡塔爾的慷慨捐款。為何有錢也不要?印度與阿聯酋、卡塔爾的關係實際上不差,新德里政府之所以「有錢都唔要」是與印度大國崛起心態有關。

印度災情嚴重,洪水破壞當地數萬間房屋、沖毀公路與大橋,數十萬人失去家園,路透社報道,估計損失達到28.5億美元(222億港元)。印度繼先撥款10億盧比(約1.1億港元)後,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早前宣布再撥款50億盧比(約5.6億港元)賑災。

一些富有的中東國家向印度伸出援手,其中阿聯酋提出捐款1億美元(7.8億港元),卡塔爾願意捐出500萬美元(3,925萬港元),不過也遭印度一一謝絕。

印度外交部周四(23日)發表聲明表示,感謝多國政府的心意,但會沿用自2004年制訂下來的政策,不接受外國政府的金錢支援;若是個人或非政府機構的捐助,則無任歡迎。

印度水災:印度災情嚴重,在南部喀拉拉邦,死亡人數趨近400人。(路透社)

2004年辛格改變政策

這個政策是印度前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在2004年12月所訂立,當時印度經歷印度洋大地震的海嘯災難,但辛格提出,印度已經可以自行應付救災,不需要其他政府的救助。

《印度快報》解釋了當中的2個原因,第一是印度自信能夠獨力救災,處理這些緊急事件,第二是印度若接受其他政府的援助,擔心會影響之後的外交政策,故此寧願通通不要,但若果不是政府層級的援助,即是個人或慈善機構,則是歡迎。

在過去14年來,印度在2005年的克什米爾大地震、2013年的北安恰爾邦(Uttarakhand)水災,還是2014年的克什米爾水災,都拒絕了來自俄羅斯、美國或日本提出的援助。

2004年前,事實上印度曾接受多國援助,包括在1991年的北安恰爾邦地震、2002年的西孟加拉邦龍捲風、2004年的比哈爾邦(Bihar)水災等。

印度前總理辛格(右)在2004年起推行災後不接受外國援助的政策,圖為他與美國前總統小布殊(左)。(VCG)

印度媒體:我們不窮了

當然,印度謝絕外國援助,更加與當地的經濟狀況轉變、大國雄起的心態有關,例如印度《自治》周刊(Swarajya)近日便提出,印度不應該接受外國援助。文中指印度已經是全球第6大經濟體、全球人口第2多的國家,應當自己救自己,若然接受外國援助,就會引來國際社會的質疑,懷疑印度這個新興大型經濟體的能力。

《印度時報》也有文章表示,印度拒絕接受外國金錢是極度合理,因為她已經不再是窮國,就必須扭轉自己的國際形象。印度應從在國際上的受助者,改變成幫助他人的國家(aid-giver),例如新德里政府近年派出軍方飛機到菲律賓、緬甸、尼泊爾等地,提供緊急救人的援助。

印度災情嚴重,政府不接受外國捐助的政策,在當地也引來爭議,有政客認為應該視乎災情調整。圖為哭喊中的災民與孩子擁抱。

不需援助的爭議

不過,印度的政策也引來一番爭議,雖然印度整體經濟急速增長,但是窮人數目依然龐大,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7月發表報告,印度終於擺脫最多極貧窮人口國家的身份,由尼日利亞取代,但仍然排在第二,極貧窮人口達到7,300萬名。

印度國會領袖、前喀拉拉邦省長錢迪(Oommen Chandy)在這次水災發生後,寫了一封信給總理莫迪,形容「這決定會讓喀拉拉邦的人民很失望」,又指「人民受苦,政策也應該更改」。他認為政府應該先看事件的嚴重程度,對政策進行調整。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