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頭】行船打仗沒「它」歷史恐改寫 「 唐納大隊」吃人的教訓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在現代人眼中,罐頭是平常不過的食品,一般家庭大多也會儲備在家中,以備不時之需,在經濟不景氣的日子,罐頭更成為不少人節省開支的首選。然而,罐頭在食品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可謂舉足輕重,支撐了人類歷史的進程,甚至徹底改變人類的飲食文化與習慣。為了解它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回到罐頭尚未普及的年代說起。

1846年4月16 日,62歲的美國人唐納(George Donner),與列特(James Reed)率領家眷和傭人等32人,組成一個史稱「唐納大隊」(Donner Party)的篷車隊,他們由美國伊利諾伊州春田市(Springfield)出發,啟程前往2,500英里外的加州,預計花四個月時間抵達當地,並認定由八匹牛牽拉的豪華篷車能輕易勝任長途跋涉。車隊西行途中,陸續有其他同樣前往加州的篷車加入,車隊最終有多達23輛篷車和87人。

7月中,車隊途經懷俄明州,放棄傳統的移民路線取道「黑斯廷近道」(Hastings Cutoff),冒險抄捷徑行沙漠,希望能藉此節省逾百英里路程。結果這條路較原本的路難行得多,車隊反而多花了一倍時間才走到原來要去的地方。這不單令車隊賠上了寶貴的時間,還嚴重消耗一行人的體力。

經驗豐富的唐納,萬萬想不到夫婦二人最終仍然無法抵達目的地加州。(維基百科)

10月6日,列特在內華達州和隊友發生爭執毆鬥,導致隊友死亡。大隊開會後決定把他逐出車隊,由他自生自滅,這當中或許也有埋怨他當初走捷徑的愚蠢決定。但結果反倒是,列特得以獨自快馬加鞭,率先抵達加州目的地。最初,列特預計大隊數天後便會趕到,但數周之後卻還是不見影蹤。列特雖然要求派人救援,但時值美墨戰爭,當地未能分散人手兼顧拯救工作。

原來,車隊一行於10月16日已抵達內華達山山腳,惟因眾人身心俱疲,加上探路的人回報稱「快將到達」﹐並帶回兩名印第安嚮導,大隊於是決定休養五天再翻山前進。可惜,這便錯過了避開嚴寒大雪的時機。大風雪使翻山越嶺的路舉步維艱,唐納家的篷車主軸很快便斷裂,令22人受困。其餘的篷車也無法闖過白茫茫一片的雪地,只好在附近的湖邊紮營蓋屋,等待融雪再走。

唐納大隊最終因被困雪山且缺乏糧食,導致餓死人和食人的慘劇發生。(網上圖片)

隨着時間過去,車隊的糧食開始緊張,先後得把隨行的牛馬宰殺來吃。12月中旬,第一位隊員體力不支死亡後,各人認清等待並非好方法,於是派出17人組成的敢死隊,試圖冒着風雪尋找救兵。然而,由於糧食不足,隊員相繼餓死,倖存者則以屍體和殺死隨行的兩名印第安嚮導充飢。在這樣悲慘的情況下,最終有七人於翌年1月12日成功抵達一個印第安人村莊。

這一駭人聽聞的消息在加州移民拓墾區傳開,2 月初起多番派出救援隊尋找生還者。救援人員陸續發現車隊成員,他們不是已經餓死,就是瘦弱不堪。到4 月底,車隊出發後超過一年,搜救隊救出最後一名生還者。結果,整個車隊僅48人倖存。

罐頭的出現,很大程度解決了當時軍隊、水手等長時間缺乏新鮮食材的人的飲食需要。(Getty Images)

保存食物方法改寫人類命運

這個悲劇發生在罐頭等耐存食品尚未普及的年代。古時的人雖然也有發酵、醃製、鹽醃、煙燻和烘乾等保存食物的方法,但沒有一種能令食物在接近新鮮狀態下保存。這個情況對遠征戰爭造成重重困難,軍隊要確保食物不易變壞,令士兵有足夠軍糧及氣力打仗。

另一方面,當時的航海活動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水手們在長時間的航海旅程中通常會進食大量鹽醃食品,這些食品除了高鈉外,生產過程中更會流失大部分維他命,缺少維他命C令水手容易患上壞血病。此外,如唐納大隊的人類遷徙在以往是一件充滿危險的事,難以確保旅途中獲得充足的食物來源。

最初的罐頭是以玻璃瓶來保存,再加熱和封閉。(Getty Images)

1795年,法國督政府(Directoire exécutif)決定為軍隊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以應付多條遠征戰線。當時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的拿破崙便公開懸賞12,000法郎,尋找令食品長期不腐爛不變味且方便攜帶的方法。

1810年,法國年輕廚師阿佩爾(Nicolas Appert)成功獲得賞金。他偶然發現,將食物適當加熱放入玻璃瓶再密封,能夠長期保存食物。雖然他原本的做法較簡陋,但卻開創了保存新鮮食物的途徑。

同年,英國人杜蘭特(Peter Durand)想出以錫罐儲存食物,代替容易破損的玻璃瓶,成為今天罐頭的雛形。1860 年代開始,歐洲大陸陸續有小型廠商生產罐頭食品。

罐頭在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實用價值,不論是戰爭或天災。(Getty Images)

戰爭與災難中的維生品

最初的罐頭生產過程緩慢,而且需要大量人手,因為錫罐是人手造的,食品處理的加工工序也很費時。這意味着罐頭並非當時一般人所能負擔。不說不知,第一把罐頭刀是出現在罐頭發明的四十年後。在此之前,就算得到罐頭,也得花一些工夫打開。經過多年發展和改良,罐頭變成方便耐存的食品。今天,全球年產近2,000 億罐罐頭,是個價值80 億美元的龐大市場。現今常見的罐頭種類有肉類、家禽類、水產類、水果類、蔬菜類、堅果類和湯類。

罐頭食品的出現,在19 世紀中葉以後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支撐了如普法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和克里米亞戰爭等不少場戰役;到1990年代,在長達三年半的薩拉熱窩圍城戰中,困在城內的居民也依靠救援組織派發罐頭等乾糧,捱過黑暗歲月,一罐小小的罐頭,或許就決定了活命與否。

此外,罐頭使食物保存新鮮的時間變得更長,徹底改變人類的飲食習慣。以前進食肉類對一般人來說是件很奢侈的事,可能要大時大節才有機會吃,但隨着罐頭食品的出現,令吃肉的成本下降。罐頭對食物科學的貢獻也不應忘記,缺少它,今天或許會很不一樣。

上文節錄自第15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25日)《化「罐頭」為神奇 加工食品食出非一般價值》專題報道。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