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五】AI時代職場重視人際溝通 文科生長遠或更吃香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長久以來,科技界和商界均普遍看重科技或其他各類專科專業人才,如市場銷售、法律、會計、電腦及科學等。2015年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報道指出,愈來愈多歐美企業開始聘用人文學科如人類學專業的學生,因為這門學問比純商科出身的畢業生更能精準地掌握人類消費模式,這些學生看到的不只是數字,而是活生生的個人。 正如許多年前Nokia的著名廣告所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Human Technology)。(此為【人文學】專題系列之五)

不少科技巨頭如比爾蓋茲(Bill Gates)、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創辦人Vinod Khosla或Netscape創辦人馬克. 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過往視人文學科無用,認為與未來沒有關聯,更指倒不如去學寫程式。這些想法普遍存在於科技界及商界,招聘廣告上的職位要求也印證了這一點。

然而,如今的職場卻悄悄起了變化,不少僱主樂意聘請傳統專業以外的人才,如哲學及藝術系畢業生,甚至為他們「度身訂造」嶄新職位。矽谷一眾科技公司如Google、Facebook和蘋果等,近年紛紛聘請人文學科的專才,崗位包括用戶體驗研究員(UX designer)及數碼設計師(digital designer)。用戶體驗是對用戶的需求、行為和情緒等有深入了解和理解,從而設計出從用戶角度出發的優良產品和服務。

機械化與智能化生產普及,除了技術專員,具人文素質的人才也別具價值。(Getty Images)

科企羅致文科人 解決人的問題

從矽谷到商界都了解到,要有效解決當今社會和科技問題,急切需要具批判思考能力及理解人文背景脈絡的人才,人文學科畢業生正具備這些條件。擅長溝通與語文能力佳的社交網絡專才、具備美感和人文知識的數碼設計師、精通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通才式」項目經理都是這些公司渴求的人才。

我從不擔心機器會像人類般思考,反而害怕人類愈來愈機器式思考,失去價值觀和同理心。
蘋果公司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

例如Uber聘請心理學畢業生應付感到不快的乘客或司機,餐廳訂購網Opentable招聘英文系學生向餐廳老闆介紹數據。這些企業了解到,溝通相處的技巧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都是重要的職場技能。2019 年,LinkedIn一項關於最受僱主歡迎的職業技能調查發現,最受歡迎的三大「軟技能」就是創造力、說服力和協作能力。

從事AI技術開發十二年的Next IT副總裁Jennifer Snell指出,公司一直透過「以人為中心」的角度來看待AI。她表示:「從公司過去十多年開發AI虛擬助理的經驗,我們認識到個人和人文學科在創建有效人工智能方面的重要性。」她又強調,科研過去一直是由具有強大人文學科背景的人所驅動。

iPhone簡約及用戶為本的設計,都是喬布斯堅持的信念。(Getty Images)

Jennifer所言非虛,像YouTube行政總裁Susan Wojcicki主修歷史和文學,Slack和Flickr的創辦人Stewart Butterfield主修哲學,阿里巴巴主席馬雲主修英文,Airbnb行政總裁Brian Chesky則主修美術。更不用說蘋果「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18歲開始跟隨日本禪師學習禪宗佛學,一生深受佛家思想影響。

臉書「讚好」設計師 來自作曲系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還有Soleio Cuervo。他於2003年杜克大學作曲系畢業後,不到兩年便加入Facebook成為第一批設計師。他的角色是想方設法令公司網站由無到有,而且要具備吸引力、風格簡潔和方便使用。當時,協助他完成任務的並不是網絡技術,而是他求學階段訓練出來的美感。他很清楚美妙的音樂聽起來是怎樣,也明白好的設計意念如何組成。

沒成為作曲家的Soleio Cuervo,為facebook構思出極具代表性的「讚好」標誌。(Getty Images)

每當團隊想要加添新功能,他往往能在設計層面保持精簡及流暢,他構思的「like」(讚好)豎大拇指設計,更使他聲名大噪。

早前,美國NBA球隊達拉斯獨行俠(Dallas Mavericks)老闆兼富商庫班(Mark Cuban)指出,未來十年人文學科的需求將會增加,這正正是因為人工智能的興起和日趨自動化的技術。Jennifer解釋:「表面上看,庫班的講法看似違反直覺,但事實是人文學科教授的批判性、創造性、哲理性和基於道德的技能,都是電腦無法自行學習的。」

類似的講法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於2017年6月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畢業典禮致詞時也曾說過:「我從不擔心機器會像人類般思考,反而害怕人類愈來愈機器式思考,失去價值觀和同理心。」

庫克補充:「當科技走入黑暗角落時,人性是照亮黑暗的蠟燭。只有科技是遠遠不夠,無論你們會做什麼,無論蘋果在做什麼,我們永遠無法捨棄人性,這是一份承諾。」他認為機器將會取代大量技術性工作,從基層操作人員到高階的數據分析,但機器永不能取代人性和人文價值。

科技及AI的大趨勢下,人際溝通及思辯能力在職場上或許更加珍貴。(Getty Images)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科技行業必須擁有專門的科技知識,但現實的情況揭示了這個想法存在盲點。舉個例子,一位科技公司的工程部主管要充分掌握新硬體設計或新編程技巧,往往需要向員工講解,這個過程需要使用清晰的語言及容易理解的方式去傳授知識。這些溝通工作可能對他的工作起着相當關鍵的作用,更可能關係到他的升遷、項目的撥款、人手的安排。

技術行業正萎縮 軟技巧更吃香

哈佛經濟學家David Deming曾針對軟性社交技巧的市場價值做過研究,結果顯示成長最快的認知型職業如經理、教師、護理師、醫生、律師,甚至經濟學家,全部都需要人際交流及溝通能力。幾年前他的研究亦指出,自1980年起,需要社交技巧的工作增長約一成,相反,STEM—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 Engineering(工程)和Mathematics(數學)學科則下降3%。他更認為工程師、程式設計及技術支援人員和工程科學技術員,會是未來萎縮最快的職業。

有份參與研究的哈佛勞動經濟學家Lawrence Katz亦說:「我覺得真正扎實的人文教育,在未來會彰顯出更大價值。」他認為未來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人如何處理無模式可依循的問題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

麻省理工學院雖為全球工程、科學及科技的頂尖學府,卻堅決不放棄人文學科。(Getty Images)

誠然,科技公司最重要和基本的元素離不開傳統的科研技術人才,但他們也開始認識到在如此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唯有透過最能帶給用戶價值的產品方能鶴立雞群。

美國作家Scott Hartley認為,科技界過去只強調科學人才的觀念並不正確,這鼓勵了學生從就業角度去決定選科。但現實的情況是進入科技界的門檻正不斷下降,以往一些需要專業科學技能的工作,都漸漸被簡單的工具和程式所取代。他認為文科生的創造力、批判思維和解決複合難題等技能,將更好地促進創新。

另一位作家Ed Finn指出,人文學科畢業生不但可以在科技界找到工作,在駕馭演算法和避免科技失控走調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沒有一個科系如人文學科一樣,有大量密集的文本分析、論文寫作、批判辯論的機會,讓學生訓練寫作能力、批判思維和說話技巧。這些技能不但有益於科技界及商界,還可能成為未來AI科技發展大勢下的「顯學」。

哲學等人文學科,在科技及數碼化的大時代裏都必然有其價值。(Getty Images)

在Rockwell Automation擔任先進技術總監的David Vasko負責開發與管理技術,他近期的一段經歷或許更值得參考,在參觀一間大學的擴增實境(AR)計劃時,他發現最好的作品不是來自理工科系,反而是藝術系。David解釋:「他們拍攝了大量影像,並將複雜度降低至簡單的層面,把它轉換為AR—這跟我們公司做的很相似。藝術系(學生)若碰巧擁有出色的技術能力,他們能做得跟理工科系一樣好,甚至更好。」

以往工業化時代,企業講求的是生產效率,所以需要理工或商管人才;到了AI人工智能時代,效率再不是重點,企業重視個性化、用戶體驗和互動,故需要更多較擅長溝通的人文學科人才。或許,我們未來若不希望失業的話,都需要讀點人文學科了。 建築師手塚貴晴由人文精神出發,設計出一個有別於傳統幼稚園,而且更適合小朋友學習、發展和成長的空間。

上文節錄自第17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5日)《AI時代求生 職場溝通價更高》。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