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在世界】瑞典妹子也迷K-POP 「文化立國」廿載已走多遠?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東非坦桑尼亞鄉村的盜版光碟店舖,不惜耗費珍貴的電力資源播放韓國娛樂節目招徠;地球另一端的拉丁美洲,不少秘魯青年受K-POP的魅力吸引,夢想有一天可前往韓國旅遊;在美國,報讀韓文的大學生數目較十年前上升近一倍,韓流的威力無處不在……
(此乃【韓流不息】系列報道之一)

由K-POP、韓劇和韓國電影為代表,帶動韓國觀光、時裝、飲食、化妝品等產業,經過二十餘年努力,在全球形成強大的文化軟實力,版圖更愈走愈遠。據韓國基金會的最新報告,2018年全球韓流粉絲激增至8,920萬人,覆蓋113個國家,估計去年韓流產業的出口額為94.8億美元(約739億港元)。

經過二十多年的急速發展及對外擴張,如何保持這股文化力量是如今韓國政府需要思考的問題。近年碰上「限韓令」、市場飽和、欠缺「現象級」影視作品,以至近月三位韓星雪莉(Sulli)、具荷拉及車璌河先後輕生,揭示韓國娛樂產業的各式問題,韓流熱潮發展下去,將會迎來寒冬,抑或能夠守住狂熱?

為了探討韓流在漢語文化圈以外的吸引力,記者聯絡了幾位瑞典K-POP粉絲。Elisabeth Osborne於2016年接觸K-POP,最喜歡BTS防彈少年團和TWICE。

我對韓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它改變了我的日常生活,甚至幫助我認識不少新朋友,意義重大。
瑞典K-POP迷Elisabeth Osborne

年初,她聯同跳舞團隊遠赴韓國參加Stage K舞蹈比賽,有幸見到喜愛的偶像,還一起跳舞。她認為K-POP與眾不同,沒有其他音樂類型可以讓人如此投入,包括彼此間互動的方式。

Elisabeth Osborne曾在Stage K與TWICE同台演出:

Greta S.於2009年透過高中友人認識K-POP,直至2012年初才因Big Bang而真正着迷。如今,K-POP對她來說不僅是娛樂,還是時尚靈感和日常生活的泉源,「這與我以前的生活完全不同,能令我對未來感到興奮,並鼓勵我實現目標,跳出固有的思考模式。」

她認為K-POP的吸引力在於,它是一套「完整的娛樂體驗」,只要加入韓國偶像團體的粉絲團便可輕易接觸偶像的電影、音樂、舞蹈和現場表演,充分滿足粉絲的心理需要。「大多數藝人都多才多藝,只要你熟悉幾位便能涵蓋一眾娛樂項目。」她又指出,K-POP接近西方流行音樂,但有自己的獨特性,而且總是「高水平、華麗而富藝術性」(ambitious, extravagant and artistic)。

韓流雖然集中在亞洲地區,高達七成多粉絲來自亞洲,但近年其影響力正不斷向其他地區拓展。據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的數字,2017年韓國對全球的文化內容輸出(content exports)超過60億美元(約468億港元),中國和日本市場仍然佔主導地位,韓國文化輸出至兩國的金額由2015年的29億美元(約226億港元)增至2017年的33億美元(約257億港元)。出口至東盟國家的金額則由2015年的8億美元(約62.4億港元)增加到2017年的13億美元(約101.4億港元),升幅更為顯著。

(香港01製圖)

稍遠一點的印度,寶萊塢(Bollywood)的娛樂產業發展蓬勃,但韓流在當地也開始流行起來,尤其在千禧世代當中甚受歡迎。印度韓國文化學者John Sujina表示:「這一切源於K-POP文化,它最先在曼尼普爾邦等東北部流行起來。年輕一代喜歡購買韓星的海報,以及印有其肖像的手袋和手機殼。」

在中東地區,K-POP似乎比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政府更有效推動和平。當地的年輕人透過K-POP打破隔膜,成為擁有共同志趣的朋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亞洲研究教授Nissim Atmazgin表示,韓流現象先在以色列流行起來,並開始對巴勒斯坦產生影響,年輕人亦將K-POP視為*「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自覺與眾不同。據估計,目前以色列約有5,000名K-POP粉絲,巴勒斯坦則約有3,000人。這些擁有共同興趣的人,希望進一步凝聚兩地的K-POP愛好者。

*文化資本:國社會學者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意指知識、教養、興趣、學歷及資格等,是造成現代社會階層化的主要原因。

BTS今年五月在美國紐約的Good Morning America演唱會中亮相。(VCG)

正如韓流粉絲Alaa Abid表示:「在耶路撒冷很難找到希望,K-POP能帶來希冀。」此外,韓劇在以色列受歡迎的原因在於它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展示現代化,而且角色多在逆境中保持積極。韓流專家、關西外國語大學東亞研究課程教授吳寅圭表示,K-POP在以色列非常受歡迎,而且是熱門話題,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女性喜歡K-POP。他表示:「有趣的是,它已經成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重要媒介。相比日本、歐洲流行音樂和部份美國流行音樂,K-POP更受歡迎。」

廿載走出「失去的二十年」

「韓流」一詞最早於1999年在內地使用,描述韓國文化產業對亞洲鄰國的影響力。當年,韓國導演姜帝圭第一部本土大片《生死諜變》於東南亞獲得空前成功。其後千禧年代初的《藍色生死戀》(2000年)、《我的野蠻女友》(2001年)、《冬季戀歌》(2002年)、《大長今》(2003年)等在新加坡、日本、台灣、香港、中國內地和越南等地街知巷聞。

2012年7月,歌手PSY的歌曲《江南Style》更紅遍全球,除了引發了成千上萬的模仿影片,更一度佔據包括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的音樂排行榜首位。Google時任董事會執行主席施密特(Eric Schmidt)、英國時任首相卡梅倫 (David Cameron)、時任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也跟着跳騎馬舞步,聯合國時任韓裔秘書長潘基文更稱《江南Style》為「一股推動世界和平的力量」。可以說,此曲將韓流的影響力推至新高峰。

《江南Style》紅極一時,連Britney Spears與名嘴Ellen也齊齊學:

隨着韓流在過去二十年不斷傳播及普及,它為韓國及國內企業、文化以至國家形象都帶來正面影響,其帶來的巨額產業收入,協助國家成為全球第12大經濟體。2004年,韓流出口佔韓國GDP的0.2%,約為18.7億美元(約145.9億港元),十年間增長達到370億美元(約2,886億港元),佔GDP的2.54%。

《關於2015年韓流經濟效果的研究報告書》顯示,韓流的生產拉動經濟效果最大得益是遊戲產業,帶動了2.72萬億韓圜(約181億港元);其次為旅遊業,帶動效果為2.18萬億韓圜(約145億港元)。2017年,韓流輸出達63.1億美元(約492億港元),若加上周邊產品及旅遊則達78.5億美元(約612億港元),以及13萬個工作機會。

韓流及其經濟效益令世界稱羡,但其「育成」並非一帆風順。上世紀六十年代,朴正熙發動政變上台後實行遏制電影業發展的政策,這段時期被稱為韓國電影業「失去的二十年」。直至八十年代結束軍人獨裁統治,電影業才逐漸復蘇。1988年韓國在美國政府的施壓下,逐漸放寬對美國電影的入口限制。

K-POP具有三個要素,一是歌曲和音樂的原創來自西方,主要是美洲和歐洲;二是在韓國將這些音樂進行混音和改造,使它們變得更吸引;最後是透過國際發行把音樂發售給Sony Music等公司,使作品在全球普及。
韓流專家吳寅圭教授

獨裁統治後調整產業策略

及至九十年代,總統金泳三受荷里活電影的商業價值啟發,其中《侏羅紀公園》(1993)短短一年在全球賺取了8億多美元,相當於韓國現代汽車出口150萬輛的收益,這也是全國汽車總出口量的一半。

自此,金泳三決心發展文化產業,頒布相關政策及設立執行機構,並在1994年列為國家戰略出口產業。1996年,韓國憲法法院解除對電影藝術的審查法規,藝術領域得以自由發展。

韓流帶起的其中一個最大的產業,定必要數韓妝及美容產品。(VCG)

其後的金大中總統延續發展文化產業的方向,並喊出「文化立國」的口號,視文化產業為「二十一世紀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課題」。他下令維持文化觀光部預算為國家總預算的1%以上,並設立包括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KOCCA)在內的諸多政府機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韓流產業得以高速發展。

有別於西方流行文化,韓國電影和劇集關注家庭和社區,而且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強調人際間的和諧。此特質令韓流在中東、非洲和拉美地區更能連繫人心。此外,韓國娛樂產業普遍比西方較少色情和祼露元素,亦更易為文化較保守的地區接受。

當然,韓國娛樂產業的全球化戰略亦功不可沒。SM娛樂公司創辦人李秀滿有「文化界總統」之稱,他創造的男女子團體組合「標準化生產流程」,影響深遠。該公司在中國、美國、日本等近十個國家作全球海選,並設立培訓制度,教導新人跳舞、音樂、語言、演技等各種技能。

其次,業界成功推動全球化策略。K-POP有所謂的必勝秘方:即北歐人作曲、韓國人寫詞、美國人和日本人編舞,可見它本身就是全球化產物。娛樂公司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把K-POP推而廣之。

不少歐美的音樂人也會和韓流歌手合作,如英國歌手Dua Lipa去年和韓國女團BLACKPINK推出歌曲《Kiss and Make Up》,其他曾與韓星合作的藝人還包括Nicki Minaj、Halsey和DJ Steve Aoki。

吳寅圭教授指出,K-POP具有三個要素,一是歌曲和音樂的原創來自西方,主要是美洲和歐洲;二是在韓國將這些音樂進行混音和改造,使它們變得更吸引;最後是透過國際發行把音樂發售給Sony Music等公司,使作品在全球普及。他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韓國製作,包括韓國的教學方法。」

吳寅圭認為,K-POP如今已成為全球主流音樂,格林美獎頒獎典禮甚至討論應否增設K-POP的音樂類型。他表示:「毫無疑問,K-POP是全球主流音樂流派和領域的重要分支,而且會持續壯大,在全世界有更多人參與其中。」

韓流明星就如親善大使一樣,到全球各地宣揚這股軟實力,當然少不了花美男「俾心」。(VCG)

雖然,韓國藝人多數只會前往倫敦、巴黎、柏林等歐洲大城市,但粉絲也有在瑞典親身接觸韓星的機會。來自瑞典的韓星粉絲Felicia Ok表示,去年在瑞典有幸接觸男子組合MR.MR的兩位成員Tey和Doyeon,除了和兩人傾談外,還拿到簽名和拍照。活動後,她還獲二人送贈一份感謝禮物。這些與偶像的親身交流互動,使韓流得以深深植根於年輕人的心中。

韓國於2011年通過的《一人創作企業育成法》,對創作者的支持非常關鍵。大多數作曲家、劇作家等創作人在成名前都處於艱苦的創作期,該法為他們提供最高4,000萬韓圜(約26.6萬港元)的獎助金,還有減省稅務、放寬借貸、專業諮詢、作品展示及協助宣傳等資源,這些措施都為韓流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韓流在亞洲起步時,宋慧喬等韓劇女星成功跑出,至今已紅足十幾年。(VCG)

縱然韓流的全球發展趨勢良好,在世界各地吸引眾多年輕人。但要長期持續發展,終歸是個重大的挑戰,其中必須留意的包括保持創新能力、國家持續支援,以及中國因素。

雖然有每年不低於1% GDP的政府撥款保證,但近年韓國鮮有如《屍殺列車》、《太陽的後裔》、《來自星星的你》等「現象級」影視作品,要保持高水準的創作絕非易事。

更讓人頭痛的是,中國本來是韓流其中一個熱點,擁有龐大的市場和粉絲。近年因「限韓令」打壓韓流發展,韓國藝人也幾近絕迹。更何況,內地逐漸發展出自家的偶像和文化產業,而且更迎合內地人的口味和社會「政治正確」的風氣。這意味着即使兩國關係回暖,韓流重新打入中國市場,也得面對異常激烈的競爭。

上文節錄自第19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9日)《韓流不息「文化立國」的奇蹟與挑戰》。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