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美國疫情反彈 會否「出口」全世界?

撰文:薛子遙
出版:更新:

7月1日,美國創下每日新增確診病例人數紀錄,是過去八天內第五次的新高。同一天,歐盟重新開放國際邊界,宣布要允許15國家的旅客入境。由於美國無力控制疫情擴散,該國則沒有被包括當中。
在全球進入疫情的第七個月之際,不同國家之間疫情出現了新差距:一方面有像歐洲一樣成功降低新增病例數或像中國一樣幾乎消滅新增病例的國家,而另一方面有像美國或巴西一樣那些疫情像燎原野火一般的國家。由於各國之間難以完全禁絕人員交流,國與國的疫情差距愈大,環球疫情爆發「第二波」的風險愈高。
二十世紀疫情的歷史表明,流行病疫情往往是經過多年一波一波地傳播,而且第二波經常更加致命。隨着世界朝着重新開放國際旅行的方向邁進,新的疫情熱點是否有可能重啟病毒在全球蔓延?美國疫情是否對世界其他地區構成威脅?

1918年流感的「第二波」

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中,美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早的病例在美國軍營裏爆發,進而因美國1917年進入大戰,病毒很快通過美國的士兵們蔓延到歐洲,並從歐洲到了全世界。

然而,美國不僅僅是這場疫情的爆發點,也是「第二波」的受害者。到了1918年夏天,西班牙流感確診病例有所減少,到八月人們認為病毒可能已經消失。然而,在歐洲某個地方,病毒經過基因變異過程成了新的病毒株,於是歐洲就成為疫情的新中心。

1918年,堪薩斯州豐斯頓營(Camp Funston, Kansas)的一家急診醫院。(美國國家衛生和醫學博物館)

1918年8月下旬,幾艘軍艦從歐洲出發前往美國和非洲,船上的軍隊感染了這個更致命的西班牙流感病毒。這些船隻抵達波士頓(Boston)等城市之時,全球疫情的第二波正式開始。僅在10月份,美國因病死亡的人數已接近20萬人。

像美國當年一樣,今天慢慢在打贏病毒的歐洲和亞洲是不是應該擔心疫情會再次從國外傳入,並引爆第二波?

世界離不開美國

如今,世界大部分的國際來往停滯了。4月底,世界旅遊組織報告稱,目前全球100%的旅遊目的地都有新冠肺炎相關的旅遊限制。據國際航協(IATA)統計,自1月以來,已有750萬個航班被取消;飛行追蹤公司FlightRadar24則在Twitter上表示,六月的商業航班比2019年下降62%。

然而,西班牙流感一百年後的今天,美國在世界的經濟和政治還是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今天世界各國在面對自己當地的疫情爆發,已經建立了邊境管制,但飛往美國的航班數目也沒有跌至零——觀察FlightRadar24的實時地圖一眼就知道。不久之後世界各國會開始想重啟世界貿易,開放國際旅行。而今天的貿易和旅行在很大的程度上都要經過美國。

飛往美國的航班數目沒有跌至零。

據最新的數據,世界上50個旅客最多的機場當中,有15是美國的,比任何其他國家要多。2019年除了往返香港或新加坡的航線,世界最繁忙的航線是紐約肯尼迪(JFK)機場到倫敦希斯路(Heathrow)機場。

上述的圖表可以看到,2020年的航班數量已經有開始上升的趨勢。航空業的專家還在辯論,行業的經濟情況什麼時候會回到2019年水平,有些說2020年底,另一些說要等2021年。但你可能想知道,究竟為什麼我們要一直講究航空旅行的問題?

飛航旅行與疫情的關係

眾所周知,疫情的傳播與人員流動有關。但對過去二十年疫症流行數據的考究,流行病學家最近開始更科學地了解國際旅行與疫情傳播的複雜關係,甚至能用國際旅行的數據來預測未來疫情的爆發地點。

2018年的文章《飛機上的細菌》研究了沙士(SARS)、H1N1、伊波拉(Ebola)和肺鼠疫如何通過航空旅行傳播。該文指出:「由於受感染的乘客在數小時內可以從一個海岸到另一個海岸,從一個大陸到另一個大陸,因此,航空旅行使這些疾病能以極快的速度在國與國之間傳播。」 研究報告特別表明,同樣是冠狀病毒的沙士病毒,很容易通過航空旅行傳播。

一項最近的研究更利用航空旅行量來預測哪些非洲國家在疫情爆發之初風險最大。根據非洲和中國之間的飛行數據,它成功預測埃及、南非和尼日利亞將受到強烈影響。在上個月的另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能夠顯示出航空旅行量以及總客流量與世界各地的確診病例有統計學上的相關性。

如果說國際旅行是新冠肺炎傳播的風險因素,那麼是否意味着整個世界都應該對美國或巴西等國限制旅客入境,以防再爆疫情?

疫情的當地和國際風險

從最直觀的角度來看,如果有些地方的疫情傳播程度很高,也有些地方的傳播程度很低,那麼上述研究似乎表明應該避免將這兩個地方聯繫起來。這畢竟是歐盟決定不允許美國旅客入境背後的邏輯。

歐盟的決定有其明確基準最近兩周每10萬人中的新增病例人數。6月中旬,歐盟27國的平均數是16,美國則是107。對於歐盟來說,來自美國的風險超過本地疫情的風險;所以不許美國人進入。對於本地傳播幾乎消失的中國來說,讓美國旅客入境的風險更大。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談到某個國家的疫情風險,關鍵不是開不開邊境,而是該國究竟有沒有進行有效的抗疫政策。有研究報告考察中國在疫情初期進行旅行限制措施的效果,結果顯示,在疫情已經爆發的時候,旅行限制的效果並不大:「一旦病毒逃出武漢,嚴格的本地抗疫措施,如社交疏離和衞生措施等,在控制新冠肺炎傳播方面發揮了最大作用,而不是長途旅行限制。」

許多暴露於新冠肺炎的人一直在國際旅行而沒有被發現。

另有兩個研究報告顯示,旅行限制措施可能會成功減緩病毒的傳播速度,卻不可能完全阻止病毒的跨境傳播。旅行限制畢竟從來都不是完美的:「許多暴露於新冠肺炎的人一直在國際旅行而沒有被發現。」

這些研究表明,旅行限制只有在與可以減少疫情傳播的公共衞生措施相配合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一個國家已有本地傳播,那麼從國外輸入的傳播風險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反過來,如果那個國家已經成功消滅本地傳播,那不僅僅是因為有限制國際旅行,而更是因為有進行有效的社交疏離和接觸追溯措施。

問題是接觸追溯,笨蛋!(It's contact tracing, stupid!)

6月29日在日內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世衞組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對於疫情的解決方法,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測試、追蹤、隔離和檢疫」。他接着補充道:「如果有任何國家說接觸追蹤很困難,那是一個蹩腳的借口。」

這是很多世界各地專家所推崇的觀點。像愛丁堡大學醫學院教授兼全球公共衞生主席斯里達爾(Devi Sridhar)這樣的專家,一直極力主張,檢測和追蹤都是有效抗擊疫情的最佳方式。

無論病毒是在本地出現還是從國外傳入,只有檢測和追蹤才能有效除掉病毒。在這篇論文中,科學家們展示廣東省是如何在病例一直從省外進入的情況下,通過進行大量檢測和隔離感染者,最後依然能夠限制病毒的傳播。

管理疫情風險取決於制定有效的測試和追蹤策略,而不是取消紐約和巴黎或北京之間的所有航班。

美國日益惡化的疫情,如果不加以控制,在未來幾個月內,確實可能有機會發起全球第二波。不過,只要能對人流進行篩查,適度的開放邊境未必會導致災難。斯里達爾在Twitter表示,「其實會有從國外輸入的病例發生,但如果發現得快,可以恢復到『正常』的日常生活」。當英國專家注意到其境外輸入的新冠肺炎病例有一半來自巴基斯坦時,他們沒有告訴政府要停止所有往返巴國航班。相反,他們告訴政府集中資源對來自「高風險」國家的人進行篩查。

最終,美國對世界的威脅取決於新傳播鏈會否出現的風險,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那些軍艦從歐洲到美國和非洲,並爆發了第二波疫情。然而,管理這些風險更多的是取決於制定有效的測試和追蹤策略,而不是取消紐約和巴黎或北京之間的所有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