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一個名字反覆出現在美國各大社交平台和新聞報導上:「凱倫(Karen)」。這位凱倫並非一位女士,而是一類人:中年白人女性、自私自大、活躍於超市、餐廳及其他公眾地方,不斷作出諸如拒絕佩帶口罩、打尖和說「叫你經理出來見我」等行徑。
「凱倫大媽」為何老是常出現?近期特朗普於11月美國大選的支持度回升,和這些人對於法律與秩序、警權、擁槍等態度有關嗎?她們會否成為特朗普扭轉劣勢的關鍵?
今年 5月25日,美國紐約市中央公園發生一宗白人女性謊報遭黑人男性攻擊的事件。當事人Amy Cooper事發時正在公園內放狗,由於她沒有為犬隻繫上牽繩,被路過的黑人觀鳥員Christian Cooper指正,沒料到她居然打電話報警,訛稱遭對方攻擊。這宗充滿種族歧視的謊報事件,被Christian以手機全程記錄並上載網絡,Amy的行為遭網民一面倒批評,更被命名為「中央公園凱倫」。她也因報假案,面臨被司法部起訴。
6月,加州托倫斯(Torrance)接連發生兩宗針對亞裔的歧視事件。54歲的退休社工Lena Hernandez,於6月11日先後兩次以種族歧視言論攻擊當地亞裔居民。同月底,地方檢察官以「證據不足」理由把她釋放。惟其後因再揭發她曾在去年10月於機場內攻擊另一名亞裔人士,故她於7月初再次被警方逮捕,但最終仍舊因證據不足而獲釋。
Oh, when Karens take a walk with their dogs off leash in the famous Bramble in NY’s Central Park, where it is clearly posted on signs that dogs MUST be leashed at all times, and someone like my brother (an avid birder) politely asks her to put her dog on the leash. pic.twitter.com/3YnzuATsDm
— Melody Cooper (@melodyMcooper) May 25, 2020
Lena Hernandez, a 56-year-old resident of Long Beach, has been identified by police as the woman involved in at least three racist altercations. https://t.co/oX7vQiFvnT
— ABC7 News (@abc7newsbayarea) June 13, 2020
此一事件引起不少爭議,原因是Lena其實是位拉美裔移民,當地許多拉美裔網民指責她作為非白人,卻在「精神洗白」(Whitewash)並反過來歧視亞裔,不禁紛紛揶揄她是出於嫉妒亞裔女生的年輕活力而惱羞成怒。
以上兩宗事件的主角,可說是今年內兩位較為人熟悉的「凱倫大媽」。在疫情肆虐全美的過去半年間,這些大媽不時現身於超市、餐廳等公眾地方,堅持不戴口罩,經常當面指責店員;亦會堅持自己的權利,拒絕配合居家隔離等防疫措施,還經常於網上分享有關疫情的虛假訊息,以及相關的陰謀論,說政府誇大疫情云云。
Another Karen in Orange County CA, this time she brought the “law” from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to “prove” that this establishment does not reserve the right to refuse business to those who don’t follow their rules. #karen pic.twitter.com/1kp2B5eRk8
— Karen (@crazykarens) August 30, 2020
Another Karen coughing on people... pic.twitter.com/K2ZY1T8aM1
— Karen (@crazykarens) August 2, 2020
除了凱倫,還有作為其男性版本的「肯(Ken)」,惟流行程度遠遠不及前者。最形象深刻的是,六月的一次「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示威中,一對富裕的白人夫婦帕特里夏(Patricia)和麥科斯基(Mark McCloskey)被拍到用槍指向途經的示威人士。
然而,不論是凱倫或肯,標籤的主要是一些自私自利的中產人士,衣食無憂卻易怒;他們喜歡行使白人特權,只在乎自己個人權利,不願意遵守社會規定。他們往往在公共場合情緒失控,用帶有種族歧視偏見的言論經常找小職員和有色人種麻煩,其中一句口頭禪是:「叫你們經理出來!」(speak to the manager)。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記者Kaitlyn Tiffany表示:「凱倫現在被當成反對社交距離的中年白人女性的代名詞,無論她們是出於無知或極度自私,也是這個存在已久的迷因(Meme)的最新進化。」
為何叫「凱倫」?
以上的「凱倫」,其真名或許都並非叫凱倫,有人或許會好奇,那麼為何要叫凱倫,而不是Mary、Cindy等其他名字?
無論是凱倫還是肯,都是美國「嬰兒潮」(1946-1964)年間出生的年長一輩的常用名字。作為二戰後和平時期出生的一代,他們不論在處事方式還是社會價值觀上,都與新一代有很大不同。
而隨著後者逐漸在社會上扮演起越發重要的角色,兩代人之間的差異與衝突也日趨明顯。在這種情況下,網上興起的「凱倫大媽」的大量帖文,不過是美國年輕一代展現自己與上一輩代溝的幽默回應。
有指「凱倫」一說的起源,來自2005年美國喜劇演員Dane Cook的表演裏提及:「每個團體裡都會有個『凱倫』,她由頭到尾都是衰人一個。」也有人指凱倫是來自美劇《Mean Girls》的角色,因為在電影中凱倫不時以白人的角度說出不經思考的話。
至2018年3月,專門解釋英語流行用法和俗語的《城市辭典》(Urban Dictionary)亦收錄了「凱倫」一詞,並解釋為:「凱倫大約 45歲,不是開運動型多用途車就是小卡車。可以在漢堡王(Burger King)或任何一間麥當勞的遊戲區找到她們正在向經理抱怨。」這可說是為凱倫一詞作了最佳的來源證明。
屬於「凱倫大媽」們的美國當下…
值得留意的是,中央公園事件發生後幾小時,便發生了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明尼阿波利斯遭白人警察殺害。不少人開始將「凱倫大媽」們的種族主義和警暴及「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聯繫起來。
面對快將舉行的11月美國大選,經過連月來因弗洛伊德之死而起的全國反種族歧視示威後,民主研究所(DI)日前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民望一直落後的總統特朗普的支持度上升至48%,較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的四成五支持率高三個百分點,是多個月來首次再度領先。
民主研究所所長Patrick Basham指出,民主黨並未意識到,國民在連月示威及抗議後,希望恢復法律和秩序的生活。其中,三分二的受訪者指評,拜登在譴責暴力方面的言論不夠強硬;74%人認同「所有生命都重要」;26%人認同「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重要性」。與上次民調相比,前者比例增加,顯示更多的美國人已開始對黑人平權抗爭呈現疲態。特朗普近期頻頻搬出「法律與秩序」(law and order)的旗號,也似乎收得成效。
上月底,特朗普談及治安和警方執法問題時,曾為威斯康星州向示威者開槍導致兩死的17歲少年 Kyle Rittenhouse辯護,稱他是因為自衞才開槍。
「凱倫大媽」頻頻出現,對行事作風有如凱倫大媽「首領」的特朗普而言也許是一大喜訊,因為每一位「凱倫」都有可能化成珍貴的一紙選票。然而,凱倫現象也是美國社會種族、階層撕裂,相互敵視的情況,對白人中年女性的負面標籤大行其道,終究也是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