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狂鋪子女照片 「放閃家長」現象隱憂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19歲少年David Devore Jr跟其他青少年無異,平日喜歡將日常生活點滴上載到社交媒體,例如分享校園逸事、討論最喜愛的美式足球隊和抖音網紅。2009年,七歲的David憑一段影片意外成為網絡紅人。當年,他在牙醫診所剝牙後大談感受,父親拍下短片並上載至YouTube。這段名為「David After Dentist」的逗趣短片旋即爆紅,目前觀看次數近1.4億。這幾年來,David一家不時獲邀出席清談節目和頒獎禮,從中賺取優厚報酬,並足夠支付其大學學費。
名成利就以外,事件亦為他們帶來不少負面影響。David的爸爸曾被指摘有虐兒之嫌,甚至有記者認為應該報警處理。「To share or not to share」,在今天這個充斥「放閃家長」的時代,成為現今無數父母的兩難「處境題」。分享家庭生活本無不妥,但是,兒童的私隱權是否可任由父母濫用?

所謂「放閃家長」(sharenting)是由sharing和parenting兩個詞彙組成,意指過度在社交媒體分享孩子生活和照片的父母或育兒方式。這個詞語於2016年被柯林斯詞典(Collins Dictionary)選為年度十大熱門潮語,並已納入詞典中。據英國近期一項調查顯示,英國小孩在五歲前已被父母上載多達1,500張相片至社交媒體,當中三分之一受訪父母表示,從未想過徵求子女同意。

許多父母的出發點是想和親朋好友分享,以及獲得別人「讚好」。然而,這種做法或對子女成長及親子關係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惹上官非。

不少家長未經子女同意而上載其照片或影片,更有家長在網絡公開拆閱子女成績表的片段,並大聲朗讀老師的評語。雖然相關影片通常獲得網民的正面回應,例如鼓勵孩子們繼續努力,但兒童心理學家提醒父母拍攝及分享短片時需要三思,因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尤其是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子女較重視私隱。

「為孩子感到驕傲而分享相關資料,與未經同意而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發布,兩者之間是有分別的。」專研焦慮症的美國臨床心理學家Alexandra Hamlet表示,由於這些私人資訊有機會被孩子的同輩朋友看到,或會產生信任危機。她解釋:「孩子會考慮到父母在未經自己同意下發帖,在網絡公開有關自己的訊息。那日後能否再信任他們、分享一些自己的秘密或感到自豪的事情?」

Alexandra Hamlet表示,放閃家長行長或導致子女會產生信任危機。(網上圖片)

家長是私隱守護者,也是洩密者

思健心理諮詢中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向《香港01》表示,放閃家長的行為對子女有一定影響,尤其是青春期的子女。她認識有家長因處於青春期的女兒長得漂亮,不時在網上分享女兒的照片,此舉的確吸引不少朋友讚好,更吸引到許多人留言。但是,趙思雅認為,父母需要顧及子女的想法,「即使沒有引來批評,但子女未必喜歡被別人評頭品足。」

她解釋,子女可能感覺不獲尊重,甚至覺得被父母「出賣」,特別是缺乏自信的孩子,較易受到影響。若社交媒體開放予公眾留言,網民的評語更會對孩子構成壓力。

此外,她提到不少家長對可否分享相片感到困惑,「家庭聚會時父母會拍照,有些相片是和孩子一起拍攝,或者無意中拍到孩子。家長可能疑惑,難道自己的相片也不能分享嗎?」

11 個月大的嬰孩Sam 緊握拳頭的趣致圖片在網絡廣泛流傳,並成為無人不曉的網絡「迷因」(meme)。(網上圖片)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法律系教授Stacey Steinberg提醒父母,必須認清其雙重角色,既是小孩私隱的守護者,同時也是「洩密者」。許多家長喜歡發布帖文分享家庭生活,從嬰兒誕生、與孩子第一次通電話,以至家中生活的瑣事趣聞等。

2007年,美國母親Laney Griner上載11個月大兒子Sam的一張照片到圖片分享平台Flickr。相片捕捉了Sam在沙灘上緊握拳頭的有趣表情,其後這幀圖片被廣泛流傳,成為無人不曉的「成功小孩」(success kid)網絡「迷因」(meme)。

分享到社交媒體的資訊,容易被他人盜取資料。(Getty Images)

早前,照片遭極右政客Steve King用作募款宣傳,Griner得悉後向對方發出律師信。她申辯:「我不會允許有人利用兒子的相片推廣這位差勁的人或其惡心政黨的任何政治主張。」

雖然,Griner可循法律途徑阻止特定人士利用肖像,但經過海量的網絡複製,相片已廣泛流傳全球,其肖像權亦無從說起。即使大部份兒童的照片並不會瘋傳,但也有被人利用的風險。

2018年,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警告,家長在網上分享子女的相片和資訊,有機會令子女面臨詐騙的風險。該銀行預計,到了2030年,高達6.7億英鎊(約69.2億港元)的詐騙金額可能是源自父母在網上分享子女的資料細節。

不少兒童的個人資料也是經父母的分享而外洩,被他人利用。(Getty Images)

Steinberg表示:「第三者能夠在家長的社交平台上獲得其子女的姓名、出生日期、居住地點等資訊。」她指出,這些資料或有機會被人用作建立資料庫,並作不法用途。

應設定網絡權限 避免透露位置

法國、德國和澳洲政府擬通過立法對父母的網絡行為作出管制。網絡安全公司AVG的研究指出,放閃父母的行為或許還有其他潛在的影響。例如,有青年在申請駕駛執照時發現其身份早已遭盜用並取得證件。AVG高級安全顧問Tony Anscombe預期,類似的身份盜竊個案將與日俱增。

趙思雅認為,放閃家長行為對子女和父母雙方都有影響。(受訪者提供)

誠然,公開及分享相片屬於個人的行為,決定權始終在分享的家庭,毋須全盤否定。但隨着近年世界各地開始反思放閃父母帶來的影響,發展出許多較為安全的資訊分享方法,也許值得父母們借鏡。

趙思雅認為,父母應擺脫將子女當成附屬品的想法,不應視子女為自己的財產。部份家長在網上分享子女相片,或出於宣傳,或為獲取關注和認同,這些出發點都不太恰當。她建議,「若父母想在網上分享,最好先和子女溝通,亦需要尊重子女的意願,尤其是當子女對相關的行為表現抗拒,應避免為此爭執。」

父母在網上分享前,應先和子女溝通並徵求同意。(Getty Images)

如果子女因為父母的帖文而遭人嘲笑,或感尷尬難堪,父母應立刻刪除帖文,並向子女致歉。趙思雅重申,父母應將心比己,從子女的角度考慮,顧及他們的處境和感受。

此外,她又提醒家長在網上分享時要保持警覺,注意帖文的內容和資訊,免遭他人濫用。而且,家長應小心處理子女的裸露照片,畢竟這些在父母眼中「可愛」的相片,日後或會為子女帶來負面影響。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4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2月14日)《分享子女點滴成為日常 「放閃家長」或惹上官非》。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是時候正視「雙重國籍」問題 建「中國香港公民」身份制度

改革派青年回應《施政報告》 前瞻香港未來三十年

美軍放口風 重建第一艦隊 美加碼遏華,解放軍如何應對?

被盜去了時光 新冠世代疫境自強

【科技.未來】網絡免責法第230條將修訂 美科技巨擘或失保護傘

分享子女點滴成為日常 「放閃家長」或惹上官非

疫後供應鏈區域化 方舜文︰港迎內地與東盟貿易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