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擺脫冗長會議? 居家工作或成未來大趨勢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辦公室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過去數十年來被商界視作理所當然,企業更認為這是控制生產力的重要一環。即使需要付出高昂的辦公室租金,許多知名企業仍不惜代價搶佔商業區的黃金地段。但是,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令就業市場產生許多變化,更顛覆了傳統的工作模式。當中最讓人驚訝的或許是,居家工作(Work From Home,簡稱WFH)不見得缺乏生產力和效率,甚至較預期更理想。

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的研究顯示,有八成受訪者表示他們喜歡在家工作,41%的人認為比以前提高了生產力。不少僱員發覺不用長時間通勤和出差後,能更有效地運用時間,更易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因此更樂於居家工作。

有人認為居家工作不只僱員獲益,對企業而言也有利。首先,企業對辦公空間的要求會變得更有彈性,可減省租賃開支;其次是居家工作的效率不俗,視像會議可適時溝通交流;最後,不少僱員在節省通勤時間下,甚至有時間進修增值。

不少打工仔發現,居家工作較預期理想,更能平衡工作與生活。(Reuters)

企業通訊平台Slack創辦人兼行政總裁Stewart Butterfield表示:「今次疫情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讓我們重新構思未來的工作模式和營運方式。」

Butterfield認為,社會可改變朝九晚五的傳統上班模式,允許員工居家工作,保留最佳的辦公室文化,擺脫低效率的工作流程,如冗長的會議、官僚制度等。

未來長時間通勤的景象或不復再?(AP)

德國研推法案 企業永久落實WFH

近期,Twitter、滙豐、渣打,以至日本遊戲商Square Enix已宣布落實永久性推行居家工作制,如滙豐容許員工每周在家工作最多四天。Google母企Alphabet行政總裁皮柴(Sundar Pichai)本月中亦發電郵給員工,稱重返辦公室的時間將推遲三個月,並容許員工在家工作至明年9月。他又表示,疫情過後將試行彈性工作制,允許員工每周至少三天在辦公室工作,其餘時間在家工作。

德國政府甚至走得更前,擬推行一項具爭議的法案,賦予人們合法在家工作的權利。勞工部長海爾(Hubertus Heil)指出,在家工作的權利能將「技術進步轉化為社會進步」。他又表示:「只要任何人想居家工作,而工作地點亦合適,即使疫情過去,員工應有權利選擇在家工作。」

有Google等大企業帶頭,或有助推動居家工作的情況。(Reuters)

海爾進一步指出,將來所有打工仔都可確保有真正的用膳時間,並且可向公司提出每周有一至兩日在家工作,甚至「全面WFH」。新法例並非強制性,但企業不批准員工的申請,需作出合理解釋。

根據健康保險公司DAK的一項研究,約18%的德國僱員在疫情之前已經定期在家工作,這比例在疫情期間上升逾一倍。該研究亦發現,大多數僱員認為這工作模式可提高生產力,並有助工作和生活取得平衡。

不過,相關提案遭到不少人質疑,其中德國人口最多的州份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th Rhine-Westphalia)勞工部長Karl-Josef Laumann表示,應由僱主決定其僱員在哪裏工作,而不是由法律來規定。

德國聯邦僱主協會(BDA)主席Ingo Kramer形容,此提案是「純粹的廢話」,並警告這只會導致更多的外判工作。

僱員居家工作應由立法是僱主來決定?(Getty)

除了德國,西班牙政府、工會和商業協會早前亦達成一項協議,企業必須承擔僱員在家中工作所需設施的開支,並確保公司推行靈活的在家工作模式。愛爾蘭正在草擬類似的遙距工作準則。法國早於2017年推出一項法例,賦予僱員在工作時間以外的「離線權」,確保休息時間不用工作。

高層以身作則 成為WFH團隊一員

誠然,每間公司都有不同的工作文化,每個僱員的情況也可能千差萬別,強制居家工作的效果或許適得其反。部份企業可能蒙受居家工作帶來的影響,令生產力和效率下降。而且,並非所有僱員也想長期居家工作,或者擁有適合辦公的家居環境,部份人正熱切期待疫後回復正常工作模式。

研究遙距工作多年的哈佛商學院教授Prithwiraj Choudhury警告,企業急於轉變工作模式,可能會犯下重大錯誤。他指出,居家工作為企業節省租賃成本的說法值得商榷,並認為這對企業而言份屬次要。

居家工作與否應視乎各間公司的實際情況而定。(Getty)

Choudhury補充,實施居家工作需要由高層帶頭做起,行政總裁的層級要做好榜樣,將自己視為居家工作團隊的一份子,並使用網絡的新技術傳達公司內部訊息,否則,遙距工作無法有效滲透到各部門,僱員或因上司每天仍留在辦公室而「被迫」上班。

此外,他認為企業需全面及有效地推行在家工作,各部門需溝通、協作,這可能需時多年才能順利運作。若急於實行遙距工作,最終可能失敗收場。在家工作成功的關鍵在於溝通要迅速,員工要放下舊有習慣,不應一個人埋頭工作,待完成才向公司報告。而且,團隊的反應必須快捷,才能激盪出更多創意。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4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2月21日)《當機械人炒得一手好菜 職場自動化 員工出路何在?》。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5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美歐中不約而同反壟斷 遲來的科企監管革新

「有形之手」出手 馬雲們顫抖了嗎?

全球掀起反壟斷風潮 何時輪到香港?

康健中心成效未如預期 基層醫療緣何停滯不前

華語網絡文學二十年 從消閒讀物到文化輸出

當機械人炒得一手好菜 職場自動化 員工出路何在?

攻克半世紀難題 AI或掀醫學科研革命

2020年電影業回顧 票房暴瀉 改變放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