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民主化五年:伴隨經濟自由化的「不自由」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2月1日,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總統溫敏(Win Myint)遭軍方突襲拘留,當地政局動盪不安。
昂山素姬以國務資政身份掌政五年,評價好壞參半。然而,今次軍事政變發生後,可以說,緬甸距離想像中的經濟穩定發展、法治及民主問責機制願景,似乎不幸地陷入了倒帶的危機。

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在軍方奪權前是緬甸的實權當政者。(美聯社)

緬甸民主政府自2016年上台以來,政局勢於穩定,也因此近年來積極向外招商,促進與周邊地區的進出口貿易,試圖融入世界經濟秩序體系之中。像緬甸產辣椒,近幾年頻頻通過陸路邊境出口至中國和泰國,還會通過海路出口至更遠東的馬來西亞。農作物出口,是緬甸政府深化經濟開放以來賺取外匯、改善經濟的其中一項重要指標。

「在疫情爆發之前,海外對於本地辣椒的需求很大。不過,(緬甸)國內只有很少數的農夫會種植辣椒,所以辣椒產量一直都供不應求。而且,我們還需要確保有人種植足夠不同種類的辣椒。」緬甸當地一個農業協會的主席對當地媒體說道。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對緬甸來說,疫症對社會經濟的打擊也相當大。截至1月31日,緬甸新冠肺炎個案總數錄得逾14萬宗,死亡人數超過3,100人。受制於國際旅遊客運中斷及全球實體消費市場低迷,近年來愈加依賴全球化貿易及服務的緬甸經濟,一樣遭遇衰退。

軍方發動軍事政變後,仰光市面上一片平靜。有居民指出,當地出現斷網情況。(AP)

向世界開放的新經濟

昂山素姬在2015年11月帶領緬甸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國會大選,實現政治民主化。掌握政治實權的昂山素姬領導新政府極力加強國內經濟對外開放。緬甸遂蛻變為新興東南亞經濟體,區內影響力也見增強。

2016年後,受惠於持續的外資投資及工業對外開放,緬甸GDP增長每年皆超過6%。緬甸經濟自由化改革的範疇觸及金融、能源、基建、零售等全方位的行業。譬如容許外資銀行收購本地銀行不多於三成半的公司股份;容許外資保險公司進駐及經營業務;容許外資獨資或合資企業進入本地日用品零售及批發行業等。

然而,2月1日發生政變後,因應軍方宣布的緊急狀態令,緬甸金融業幾乎陷入停擺。從上午開始,緬甸國內各銀行宣布暫停營業;位於仰光的證券交易所亦暫停交易。

突如其來的政治變化,勢將引發外資在當地的投資憂慮。

軍方發動政變奪權後,泰國曼谷的緬甸大使館門外有昂山素姬支持者發起示威,抗議軍事政變。(Reuters)

軍方既得利益盤根錯節

需要留意的是,香港是緬甸當地的主要外資來源之一。根據緬甸投資及公司局(DICA)從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的數據,香港對緬甸承諾投資金額達13億美元,佔當局年度吸資目標約23%,主要涉及地產、能源及成衣製造等產業。

中國政府也是緬甸其中一個最大貿易夥伴。2019年,緬甸與中國簽訂了有關中緬經濟走廊(CMEC)2019-2030年合作協議和諒解備忘錄,當中包括發展長達1700公里,由中國雲南省經曼德勒至緬甸若開邦港口城市皎漂(Kyauk Phyu)鐵路項目,也會成立特別經濟區和建設能源站。除此之外,緬甸當地的採礦、木材等領域,皆吸引了大量來自中方的龐大資金。

事實上,緬甸過去數年一躍成為東南亞的耀眼的新興巿場。外資湧入礦產、能源、港口運輸及貿易市場,但很多本地合作對口單位,實質上充滿軍方背景色彩。

譬如緬甸國內最大型的兩間主要綜合企業「緬甸經濟公司」(Myanmar Economic Corporation,MEC)、「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Myanmar Economic Holdings Limited,MEHL),皆是由軍方控制,掌握國內製造、地產、工業區、金融及保險等經濟命脈,與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的外資開展大大小小的投資項目,經濟沾益甚豐。

2020年1月17日,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在內比都總統府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握手。(美聯社)

民主化、人權進程見掣肘

不只「自由開放」的經濟下,軍方持份的色彩依然濃厚。在人權、民主化進程等方面,昂山民主政府顯然難以擺脫軍方的掣肘。

當中最為國際社會詬病的,少不免要數到緬甸若開邦羅興亞穆斯林的難民危機。自2017年起,緬甸軍方被指對羅興亞穆斯林實施鎮壓,並施加燒村、屠殺、劫掠等暴行,數以十萬名羅興亞穆斯林被迫逃離到鄰國孟加拉。身為國務資政的昂山素姬卻對邊境屠殺事件無動於衷,昔日的「民主女神」、「人權女神」光環逐漸褪色。鑑於羅興亞人事件,美國自2019年起加強對緬甸軍方的制裁,被制裁人士包括在今次政變後接管政權的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

還有在2018年,兩名《路透社》記者瓦倫(Wa Lone)和覺梭吳(Kyaw Soe Oo)因為報道羅興亞人危機被緬甸政府指控違反官方保密法,兩人遭判監(翌年兩人獲特赦釋放),在全球掀起廣泛關注,增添外界對緬甸國內新聞自由,也令民主政府在國際社會上有失威望。

緬甸路透社記者瓦倫(Wa Lone)和覺梭吳(Kyaw Soe Oo)因被控違反《政府機密法》(Official Secrets Act),2018年9月3日被判入獄7年。外界批評緬甸政府打壓新聞自由,要求釋放二人。翌年,兩人獲特赦釋放。(Reuters)

這次政變或多或少反映出緬甸幼嫩的政治體制,軍方既得利益群體的勢力,在軍政府瓦解10年後的今天依然牢不可破。

軍方通過突襲方式獨攬軍政大權,於未來如何服眾?緬甸冀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的願景會否因為這次政變而遇上阻滯,包括引來歐美國家祭以更加嚴格的制裁令;政變會否嚇怕外商,打擊緬甸經濟發展?這須密切關注到這場政變將如何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