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與環保・下|挖礦的迷思:耗電必然加劇碳排?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雖然加密貨幣挖礦惹起外界對其環境成本的疑慮。可是,耗電量本身與碳排放並沒有必然關係。儘管比特幣「工作量證明」挖礦原理需要消耗大量電力,若然這些電力是由可再生能源產生,一樣可以減少挖礦帶來的碳足迹。
所以要化解加密貨幣帶來的環境問題,關鍵是從改變能源供應結構入手,讓加密貨幣產業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甚至將礦場集中在以可再生能源為主要能源的地方。正如中國四川省及美國華盛頓州這兩個比特幣礦場集中地,不少是利用水力發電。
【Bitcoin與環保・下篇】

承接上文:Bitcoin與環保・上|馬斯克忽轉軚 挖礦熱潮響起環保警號

本地初創加密貨幣交易平台Kikitrade聯合創辦人吳德灝(Allen)向《香港01》表示,比特幣挖礦所消耗的電力,部份其實並非使用化石燃料。

他以中國挖礦重地四川省作例子,「我對四川省的礦場有些認識。當地每年有六個月雨季,三壩下游一帶在這段時間就利用水力發電,能源往往多到用不完,最終很多都浪費了。它們(當地礦場)就利用這些(原本被浪費掉的)水電來進行挖礦工作。」

吳德灝以中國內地為例,指出四川省的礦場有些是利用原本被浪費掉的水電來進行挖礦工作,這反而是善用了能源。(余俊亮攝)

Kikitrade剛在今年3月完成800萬美元(約6,212萬港元)的Pre-A輪融資,領投方包括著名區塊鏈創投基金Dragonfly Capital、區塊鏈遊戲巨頭Animoca Brands、獨角獸創投基金心元資本;以太坊聯合創始人Joseph Lubin也是其中一位投資者。

Kikitrade的交易平台自去年10月開始試行,大半年來用戶人數增長迅速,預計2021年年度交易量將突破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

Kikitrade剛在今年3月完成800萬美元(約6,212萬港元)的Pre-A輪融資。以太坊聯合創始人Joseph Lubin也是其中一位投資者。(受訪者提供)

吳德灝補充,隨着技術提升,礦機耗電量會逐步減少。「就像當年的Tesla一樣,技術不斷升級,就會愈來愈省電。」

劍橋大學替代金融中心的研究報告也發現,有一定比例的比特幣挖礦工作運用水力、風力、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雖然,仍有逾六成耗電量來自非再生能源。

耗電量本身與碳排放並沒有必然關係。圖為位於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附近的陸上風力發電場。(Getty Images)

加密貨幣容得下ESG使命?

談及企業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係,少不免想起資本市場流行的「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即環境、社會與管治)概念,「環境」恰恰是當中重要元素。

隨着加密貨幣概念進入主流市場,多間傳統金融機構和企業相繼提出將加密貨幣持有量納入資產列表。當環境污染成為輿論焦點,加密貨幣產業是否需要重視及履行ESG國際準則的討論也開始浮現。

香港地球之友在網誌上提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無可避免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一次比特幣交易的碳足迹,相當於722,705次使用Visa信用卡交易的碳足迹。因此,該組織認為,在ESG框架之下,投資加密貨幣會為環境帶來很大挑戰。

(香港01製圖)

不過,吳德灝從業界的角度出發,嘗試釐清外界對於加密貨幣「必然」污染環境的模糊認知:「不是所有加密貨幣的共識機制都是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未來絕大多數加密貨幣都不需要利用礦機來挖礦……長遠來看,五至十年內真的需要使用到mining operation(挖礦作業),應該就只剩下比特幣。所以,我們不能說整個加密貨幣系統都不環保。」

(香港01製圖)

「美國政府對加密貨幣可說是又愛又恨。它早前容許Coinbase上市,意味着這類企業完全合乎法規。傳聞美國加密貨幣交易平台Kraken很快會上市,這正好反映加密貨幣產業正與傳統金融市場接軌。昔日,兩者只不過是平行市場。」加密貨幣投資者兼KOL Sky Lai向《香港01》表示。Sky擁有多年投資加密貨幣經驗,他在YouTube經營投資頻道「Invest Man」,並開設Telegram群組讓幣圈同好交流。

今年4月,加密貨幣龍頭交易所Coinbase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加密貨幣產業首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被視為產業打入主流市場的里程碑。不過,《紐約時報》在Coinbase上市當日發表文章,告誡投資者須正視加密貨幣帶來的環境禍害。

對此,Sky認為,各國政府對加密貨幣衝擊傳統金融體制的關注,遠大於氣候變化或環保因素。「印度、土耳其等國家先後對加密貨幣祭出禁令,這影響到加密貨幣價格,但這些國家不是主要持份者。若美國政府說『加密貨幣犯法』,那就有很大影響了。」

圖為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早前一間接受以比特幣付款的餐廳。惟加密貨幣在土耳其當地前景堪虞。(Reuters)

不少加密貨幣支持者指出,相比起傳統銀行金融行業,加密貨幣和區塊鏈行業更為節能,因為前者需要租用辦公室,聘請大量僱員,還要架設伺服器和數據中心,這同樣需要消耗資源。

私募基金行業出身的吳德灝也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加密貨幣系統的效率比傳統銀行高:「譬如SWIFT(支援跨國匯款及支付的國際銀行同業網絡),一次跨境匯款就需要幾道程序實現清算等工作……但區塊鏈科技是電腦直接對電腦,P2P(peer-to-peer,點對點)完成,毋須中介,耗能肯定少得多。」

吳德灝強調,比特幣社群裏有一個很強的信念,必須謹慎處理機制上的修正,以穩定比特幣的內在價值:「無人說過現在比特幣的制度和科技不可進步或修改。比特幣組織也曾提出不同升級方案,但前提是獲得大多數人同意。」

吳德灝解釋:「比特幣本身的設計跟以太坊等其他加密貨幣不同,它的目的是『storage of value』(價值儲藏),就像黃金一樣(編按:比特幣的內在價值在於其機制的共識性、不可竄改、透明和去中心化)。」若將比特幣系統升級,大多數參與者要取得共識,這往往是最難克服的難關。

比特幣社群裏有一個很強的信念,必須謹慎處理機制上的修正,以穩定比特幣的內在價值。(AP)

自踏入2021年以來,加密貨幣市場繼承去年的美股狂熱,成為全球散戶投資者追捧的投資品。然而,加密貨幣產業面對減碳及碳中和問題,在改良技術和能源轉型上仍需急起直追。

畢竟,加密貨幣抑或更宏觀的區塊鏈經濟,至今仍是建基於互聯網科技的新時代產物。目前,以至將來,加密貨幣能否適應現代資本市場的變奏,依然值得長期觀察……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66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24日)《 「挖礦」耗能加劇碳排? 加密貨幣熱潮敲響環保警號》。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即將面臨嚴格規管 加密貨幣狂潮到頭了嗎?

五天假期拖足十年 政府懶理基層處境

台灣疫情「新常態」: 重新學習如何防疫

體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非精英」運動不值得推廣嗎?

對照內地「房住不炒」 香港深陷「房炒不住」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