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破天荒登陸月球南極:為何極具意義?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昨日(23日),印度「月船3號」(Chandrayaan-3)月球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南極,這意味該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和中國後第4個成功登月的國家,也是首個登陸月球南極的國家,月球車已開始探究月球表面,進行為期兩周的任務。這次成功,為何代表印度航太事業已具備一定實力?

印度成為全球首個成功將航天器降落在月球南極的國家,這一歷史性時刻引來了印度全國各地民眾的歡呼。當著陸器接近科學家們認為可能蘊藏重要的冰源和珍貴元素的土壤時,全國各地的人們都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螢幕。到真正著陸一刻,科學家和官員們相互鼓掌、擁抱和歡呼;印度全國各地的人們也在熱烈舉行慶祝活動,在街上放鞭炮和跳舞狂歡;當地不少寺廟和清真寺還為探測器安全著陸舉行了特別的祈禱儀式。

月船3號任務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未來太空任務所需技術,尋找月球有水的證據,以及進行月表化學成分分析。這也是印度第3次月球探險任務。2008年10月的月船1號任務,登陸器依計畫成功以撞擊方式「硬著陸」於月球(因此不算成功登月);2019年7月,月船2號任務嘗試軟著陸,但登陸器因通訊斷絕而失控墜毀。

月船3號昨日成功登陸月球南極,印度上下舉國歡騰。(Reuters)

這次的成功著陸,標誌着印度正在崛起成為航太大國,印度政府希望刺激對私人航太發射和相關衛星業務的投資。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南非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時表示:「這是新印度的勝利呐喊。我們正在見證歷史,我們到達了其他國家無法到達的地方,這是個喜慶的時刻。」

來自國際社會的讚譽已經在社交媒體上蜂擁而至。美國太空總署(NASA)局長納爾遜(Bill Nelson)在社交媒體X(前稱Twitter)上發帖稱讚這次著陸;歐洲太空總署(ESA)局長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也在X上發文稱,他對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成就印象深刻;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克里姆林宮網站上發表了致莫迪的賀信,向印度表示祝賀。

60載發展誓做「航太大國」?

印度此次登月成功,對不少人來說或許有點感到錯愕。其實,印度近年來已將發展航太事業作為增強國力以至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不斷加大對航太領域的投資投入,還持續推出民用及軍用航太項目。

上世紀60年代,正當美蘇兩國展開太空競賽之際,印度的航太研究才步履蹣跚的展開。剛成立的印度航太機構並沒有得到政府財政上的支持,所獲得的物力和人力資源都極為有限。舉例,當時的科研人員需要把教堂和牛棚改成辦公設施和試驗廠房,甚至只能用單車運輸火箭的部分零件。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印度還是於1963年迎來了首次探空火箭發射。

此後,印度利用自身獨特的地理區域優勢和國際環境,在航太領域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不僅吸引了蘇聯、美國等在印度開展航太發射活動,還與這些國家展開技術合作。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印度已發展成為「航太大國」。(Reuters)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印度在航太方面分別達成多項里程碑成就,包括1975年在蘇聯的火箭發射場發射了首枚自制衛星;1980年發射自行研制的SLV-3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使該國成為世上第六個能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2017年成功發射了一枚搭載104顆衛星的運載火箭,創造了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世界紀錄;2019年,印度成為全球第四個獲得反衛星能力的國家。

而自2014年總理莫迪上台後,印度不斷增加航太領域的預算,航太發展由側重社會和經濟領域,轉而注重軍事應用。目前,印度的航太優勢主要在於國際合作,在通信衛星和遙感衛星方面實力也較強,但載人航太方面則一片空白。

有太空探測技術專家指出,印度現時的航太能力在全球處於中上水準,在亞洲僅次於中國和日本,算得上亞洲航太大國,但在全球範圍則與日本和歐洲同屬第二梯隊,落後美國、中國和俄羅斯。有分析指出,印度航太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低下、國內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等「硬傷」,長遠將限制了相關的發展。

總理莫迪上台以來,一直加大對航太發展的投入,圖為8月23日他出席南非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Reuters)

說好印度故事:贏性價比、領先月球「尋水競賽」

說回是次成功著陸之所以備受矚目,主要因為從來沒有國家登陸過月球南極。而且無人登月絕非易事:月球幾乎不存在大氣層,使下降的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時更難減慢速度,這種操作會容易導致燃料耗盡,今年較早有日本私人登月器便因此失敗。

另一原因在於月球南極的惡劣環境,除了缺少陽光照射,高聳的地形和深深的隕石坑創造了一個陰暗的環境,使著陸時更難區分地表特徵,令軟着陸變得比月球其他位置困難。其中一些隕石坑永久處於陰影中,並且可能仍然有大量的水,冰層甚至可以為未來的任務提供燃料、氧氣和飲用水;對於航太企業及各國太空組織,月球冰層及水源也是月球殖民、採礦,以至火星任務的踏腳石,重要性可想而知。中美亦各有登陸月球南極的計劃。

印度這次成功,其二是贏在性價比。這次發射預算約為61.5億盧比(約5.8億港元),遠低於其他國家的發射預算,如NASA預估2025年月球計劃價值930億美元(約7,293億港元),甚至較2013年荷里活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的製作成本還要低。有分析認為,這有助印度開拓太空領域的藍海市場,以低成本掛帥獨攬不少登月商機。

登月成功,最重要的或許是這將有助於在明年關鍵的大選前提高莫迪的聲望。(Reuters)

而且在這次的基礎上,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主席Sreedhara Somanath表示,該國還計畫在9月份發射一項研究太陽的任務,2024年之前亦會進行載人太空飛行,雖然還沒有宣布正式日期。有分析甚至相信,印度航太發展未來有機會將延伸到火星和金星。

由此可見,雖然月船3號的成功的確是印度航太事業的一大成就,證明該國有能力在這方面與全球大國展開競賽。不過,這一成就在政治方面的意義或許更甚於航太領域。

去年,擁有核武器的印度已躍居成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莫迪的民族主義政府急切希望向外界展示印度作為科技和太空強國的崛起,這次成功的登月任務無疑為莫迪政府打下一支「強心針」,證明該國也能做到昔日列強才能夠做到的偉大成就,有利說好印度故事以證該國躋身全球精英行列。同樣重要的是,或有助於在明年大選前提高莫迪的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