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外勞接連遇害、扣為人質 暴露以色列對外勞的依賴

撰文:The Conversation
出版:更新:

2024年3月4日,與哈馬斯結盟的真主黨從黎巴嫩發動導彈襲擊,一名在以色列的印度工人遇害, 另有幾名移民工人受傷。

作者:俄勒岡大學歷史學副教授Julie Weise、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全球與區域研究博士生Shahar Shoham

他們並不是以色列首批捲入這輪戰爭的外勞。來自泰國、尼泊爾、坦桑尼亞、柬埔寨、菲律賓、斯里蘭卡和摩爾多瓦等國的數十名農場工人、農業學徒和護理人員,在10月7日的哈馬斯突襲中被謀殺或被扣為人質。

大量非以色列外勞受到當前戰爭的影響,這讓一些旁觀者感到驚訝,同時也凸顯了以色列對臨時外勞的依賴。

作為研究世界各地移民工激增的研究人員,我們知道勞務移民計畫如何改變了幾乎所有社會,包括以色列的社會。長期的以巴衝突塑造了以色列外勞的歷史,並促進了中東勞動力的全球化。

全球故事

早在1970年代,以色列就開始招募海外工人,這一趨勢遵循了二戰後的趨勢,即美國、法國和西德等高收入國家,與較貧窮國家簽署勞務移民招聘協議。這些較貧窮的國家(當時包括墨西哥、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克服了原本不願失去部分人口的心理,並開始將移民視為現代化策略。這個想法是,移民可以在海外學習現代農業或工業技能,同時寄錢回去促進家鄉社區發展。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許多南亞和東南亞國家開始將促進外勞輸出,作為其經濟發展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接收國開始沉迷於靈活、臨時勞動力的想法,這種勞動力不像長期定居的移民般引起本地人反移民情緒。

以色列與泰國勞工的關係,最初是透過美國支持1979年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和平協議而建立的。美國政府招募了曾在泰國東北部越戰時期美國軍事基地工作的泰國工人,協助以色列建造新的空軍基地。

10月7日被哈馬斯武裝分子綁架後獲釋的泰國公民於2023年11月30日在曼谷機場獲釋後舉行新聞發布會。(Getty)

正如我們其中一位研究人員所做的研究所示,泰國外勞和葡萄牙工人的到來引發了以色列立法者、工會成員和媒體關於勞動市場分裂的公開爭論。同時,其他人擔心工人的存在違背了猶太復國主義保證猶太人佔多數的要求。

為了解決這些矛盾,以色列政府開始試驗針對新一類工人(既不是猶太人也不是巴勒斯坦人)的移民政策,這些工人旨在與以色列社會保持分離。

十年後,在不同的政治時刻,這些政策理念將在以色列的一個新類別的人身上變得具體:「外國工人」。

不斷增加的招聘

以巴衝突推動「外籍勞工」政策向前發展。儘管以色列是建立在「avoda ivrit」(希伯來勞工)意識形態之上的,但以色列自1967年以來對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佔領,導致招募了數十萬巴勒斯坦工人,他們成為具吸引力的廉價勞動力。

他們很快就佔整個以色列勞動市場工人的7% ,農業部門工人的24%,建築部門工人的60%。非公民巴勒斯坦工人每天從西岸和加沙上下班,受到許可證和法規制度的控制。當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起義或起義開始時,一些以色列公眾開始將這些工人視為安全風險。

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試圖煽動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分裂」,進一步推動以色列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非公民巴勒斯坦工人的依賴。

為了彌補短缺,以色列僱主說服政府大幅增加臨時工的招聘以取代他們。除了泰國外,中國、印度、尼泊爾、菲律賓、羅馬尼亞和土耳其等國家也發現機會,允許以色列僱主在其境內招募。到2003年,移民工人佔以色列勞動力的10% 。

在以色列-加沙邊境一個農場內,一名泰國工人正在清洗裝飾葉子。(資料圖片/Getty)

創造邊緣工人

以色列的移民工人與世界各地的移民工人一樣,長期以來一直容易受到剝削。

他們的許多原籍國並沒有要求以雙邊勞動力招聘協議的形式承諾保障其公民的權利。透過私人招聘管道移民的工人必須支付數千美元的非法「註冊」費,導致他們開始負債累累的旅程。

同時,以色列政府的政策試圖將移民排除在社會之外,將他們限制在特定行業,迫使他們在完成勞動合約後必須離開以色列,將他們排除在公共衛生系統之外,並禁止他們在以色列期間結婚或發展浪漫關係。

當局很少關注勞工標準,導致農場工人的工資很容易被剋扣,住房條件惡劣,並且在沒有適當保護的情況下接觸殺蟲劑。在美國政府和以色列民間壓力下,以色列在過去10年中開始與移民輸出國簽署雙邊協議。這些措施消除了高昂的招募費用,但未能有效地改善勞動條件。

即便如此,外勞數量仍緩慢但穩定地增長。2022年,以色列共有73,000名移民從事護理工作,此外還有近5萬名移民在建築和農業部門工作。然而,這些移民並沒有排除巴勒斯坦勞工在以色列的必要性。截至2023年10月7日,每天約有10萬名巴勒斯坦工人從加沙和西岸越境上班。

2024年2月26日,在以色列卡法薩巴,一名婦女走過一幅壁畫,呼籲釋放哈馬斯扣押的人質。(Getty)

以傷害的方式

自10月7日以來,以色列當局終止了這些巴勒斯坦人的工作許可,並試圖招募數千名新工人到農場和建築工地,以彌補缺口。

馬拉威(Malawi)這個比泰國早幾十年就開始依賴移民經濟匯款的國家,已經派了700名農場工人,並承諾將再派遣9,000名工人到以色列——儘管這個非洲國家內部也有批評聲音。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向以色列派遣護理人員,但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無視內部批評,在10月7日哈馬斯突襲發生,仍向以色列輸出更多工人,其中包括在3月4日真主黨襲擊中喪生的馬克斯韋爾 (Pat Nibin Maxwell)。

像馬克斯韋爾這樣的工人現在被派往黎巴嫩和加沙邊境附近工作,在容易受到哈馬斯和真主黨襲擊的農業社區勞動,這些社區因以色列居民的撤離而耗盡。儘管外國政府能夠向其在以色列的公民提供很少的保護,但仍有數千人在自己的國家排隊等待合約。

印度公民麥克斯韋爾(Pat Nibin Maxwell,左)在以色列的飛彈襲擊中喪生。( facebook)

一旦到達以色列,他們就加入了絕大多數移民工人的行列,儘管發生了10月7日的襲擊及其後果,他們仍然選擇留在該國。

就像世界各地尋求經濟進步或生存的數百萬移民工人一樣,他們目前認為,在國外賺取更高的工資值得冒巨大的個人風險。

在戰時幫助維持以色列經濟運作的同時,這些移民工人仍然走在火箭的道路上——麥克斯韋爾的死就說明了這一點。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香港01獲授權編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