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講乜話】古卓文邊食邊講 從土生葡菜窺見馬交的多元多語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土生葡菜餐廳如今成行成市,但原來23年前,飛曼華開海灣餐廳時,整個澳門還未有土生葡菜餐廳,有的都是會所式,故她的店是當地第一間土生葡菜餐廳。「土生葡菜原是家庭菜,不太講究賣相,我曾擔心,故盡量在這方面多花點心思,做好一些。」這天,老闆娘為記者準備了幾道具代表性的土生葡菜,包括鹹蝦豬肉、非洲雞和焗蟹蓋。「餐廳開業初期,連請廚師都有困難。現在的廚師跟了我23年,由我一手帶佢煮。」她曾擔心澳門回歸後,客源轉變會為生意帶來影響。未回歸前,食客多是葡國人和澳門人;回歸後則以遊客為主,不少是內地人,生意出乎意料的好,不少旅客希望嘗試澳門特色。

過往有人邀請老闆娘到廣州、北京開分店,日本和泰國也有人向她招手。「我只有一雙手,而煮食每個人都不同,擔心品質不能保證。因此我離開不了,怕餐廳口味會變,土生葡菜會因而失傳。」

對土生葡人來說,土生葡菜更有着不平凡的意涵。澳門歌手古卓文是海灣餐廳「由細食到大」的熟客,他說:「我姨媽和老闆娘相熟,開張初期經常來光顧。我最喜歡吃這裏的葡式牛扒,即一塊牛扒,配塊煎荷包蛋和自家醬。小時的我沒有特別在意要吃土生葡菜,這樣一份葡式牛扒就足夠填飽肚子。」自外婆過身後,古卓文唯一可尋回土生葡菜熟悉的味道和回憶,就是來這裏吃飯。

老闆娘飛曼華指,土生葡菜的烹調方法繁複,希望保留正宗的味道。(Paul Sedille 攝)
古卓文形容多語是個優勢,正如肥媽經常跟他說,「不要只學唱歌,學吓做戲、煮飯、講說話。愈學得多對你愈有利。」(古卓文FB)

多元的豈只是飲食

葡萄牙殖民時期遠去,澳門土生葡人可謂「買少見少」,他們一般常說葡語和廣東話,也像多數香港人般具備英語能力。近年,新一代在學校以接受英語和普通話教學為主,故現今的土生葡人族群大多通曉「三文四語」。古卓文便是精通三文四語的佼佼者,「多語是個優勢,當然要視乎每個人目標有多遠,基本在澳門生活,廣東話、英文和葡文,加少許普通語便可;若想在中國大陸甚至海外工作、生活,則要精通四種語言。」他解釋:「現在無論去哪裏,若有心向外發展,英文和普通話很重要;若加上廣東話和葡文,你便有多兩把刀在身,去到哪裏都有幫助,所向無敵。」

這種多元也體現在古卓文的工作上,土生這個身份對工作的幫助也很多,現在澳門的法定語言是葡文及中文,加上英文也是全球化下必須的,特別需要翻譯員。他形容:「作為土生,自小已接受兩種文化薰陶,我們可以很快把中葡兩語翻譯過來。」這就如中文裏有四字成語,葡語裏沒有,但古卓文能意譯出來,對深諳三文四語,他坦言是件很開心的事。「正如肥媽(Maria Cordero)經常跟我說,你不要只學唱歌,學吓做戲、煮飯、講說話。愈學得多對你愈有利,這是事實。」他笑言,若他朝有日不再唱歌,他大可以做個多語主持,否則作為老饕的他還可當個試食家。

根據一些語言學的調查指,澳門的多語狀況較強調「兩文三語」的香港社會高出近8%。(VCG)

澳門的「三文四語」或許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理想狀況,但其實澳門回歸前也只不過約2%人口會說葡語,如今更跌至0.6%。但根據《語言景觀中的澳門多語狀況》2014年後的調查顯示,澳門仍是個多語社會,其多語樣本(包括雙語和多語樣本)所佔的總數為54.5%,較強調「兩文三語」的香港社會高出近8%。

中西融合起化學作用記者在這次澳門之行發現,不少澳門人向外國人介紹自己時,會自稱「香港人」。這並不是基於身份認同的問題,而是不想費唇舌解釋澳門在哪裏,以及是個怎樣的地方,相對上,香港是個廣受認識的國際城市。歸根究柢,澳門地方太小,而且身份形象較模糊,自身文化輸出又少,連澳門人自己也難以清楚說明。

「因為中西合璧,我們擁有西方很多流傳下來的東西,也有很多來自亞洲的東西。我覺得,將兩樣不相關的事物融合起來,化學作用可以很大。」古卓文很喜歡土生葡人文化。的確,土生葡人、土生文化,以至「三文四語」的多語現象,或許是澳門一個顯著的獨特性,同時是外界認識她的理想切入點。

上文節錄自第11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4日)《澳門人講乜話?》。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