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公投】親歐 VS 親俄 還是吃兩家茶禮?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馬其頓是巴爾幹半島的內陸國家,曾是社會主義南斯拉夫的加盟國。而近年來的種種舉措顯示,馬其頓融入西方政治經濟體系勢在必行。但另一方面,馬其頓與俄羅斯有着深厚的民族及歷史淵源,馬其頓應該可以如何平衡與兩者之間的關係?(此為《馬其頓國名公投》專題報道之三)

北約方面已表明,若馬其頓成功落實改名協議,便可加入組織成為成員國。當然,大多數支持改國名的馬其頓人,他們的最終夢想是加入歐盟。(VCG)

前南斯拉夫解體後,巴爾幹地區各民族爆發激烈的內戰。上世紀九十年代,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國甚至發生大規模的種族清洗,不但惹來多國強烈譴責,更令人擔憂巴爾幹會否再度成為「歐洲火藥庫」。踏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半島上的衝突漸見緩和,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黑山更先後加入北約組織,西方陣營漸漸與巴爾幹各國建立起緊密的戰略關係。馬其頓位處巴爾幹半島的中心戰略要地,作為主權國,它需要強大的軍事勢力團體在背後保障國防安全。北約自然成為其不二之選。

馬其頓小國寡民,卻位處巴爾幹半島心臟地帶,故需要強大的外在軍事支援確保國防安全。(VCG)

北約國家領袖在7月一致表明,倘若馬其頓成功落實協議,與希臘的國名紛爭告一段落,加入北約毫無懸念。對西方國家來說,馬其頓可成為北約於巴爾幹地區的核心戰略支柱,牽制俄羅斯在東南歐擴張勢力。但另一方面,若讓馬其頓加入歐盟這個全方位一體化聯盟,難民湧入、津貼援助增加、關稅釐定等問題,考慮因素就多很多了。因此,馬其頓現在是入北約易,入歐盟難。

斯拉夫的血緣情意結

中世紀時代,許多*斯拉夫人從東方移居至東南歐黑海沿岸一帶。約公元六世紀開始,東南歐遊徙族群的語言、文字及民間習俗進入一段「斯拉夫化」的過程。因此,論血緣及文化傳承,現今大多數的馬其頓人可能與東歐及俄羅斯一帶的族群更為親近。再回顧近代歷史,1946年,當時的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員。

前南斯拉夫強人領袖鐵托(Josip Broz Tito)。

*斯拉夫人:發源自現今波蘭東南部,於公元一世紀開始向外遷徙,至六世紀時已遍布東歐及俄羅斯,可劃分為三個支系:南斯拉夫人(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波斯尼亞人、馬其頓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黑山人),西斯拉夫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東斯拉夫人(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

雖然蘇聯與南斯拉夫於後來交惡,把南斯拉夫推向「不結盟」的第三條道路,但由於南共以社會主義為發展綱領,南斯拉夫在意識形態上始終較親近前蘇聯。後南斯拉夫時代,馬其頓一直是俄羅斯抵抗北約擴張的橋頭堡,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兩個前蘇聯衛星國早年先後加入北約及歐盟,已嚴重削弱俄羅斯在東南歐的支配力量,因此在馬其頓改國名一事中,一直有親俄勢力大力反對,目的都是避免莫斯科政府失去馬其頓這顆戰略棋子。

極右政黨「馬其頓聯合黨」黨員Janko Bachev表明會杯葛選舉:「國內所有主要政黨都支持所謂的自由主義價值,例如同性戀、同性婚姻……改國名會抹掉所有馬其頓人的東西。」他否認自己的政黨收受俄羅斯政府的金錢援助,但認為俄方提倡的「傳統價值」才符合大多數馬其頓人的想法,馬其頓政府理應與克里姆林宮建立戰略同盟關係。

在整個更改國名的爭議中,一直有聲音指有親俄勢力介入,企圖干預公投結果。(VCG)

馬其頓爭取進入西方經濟體系,明顯是以現實利益出發,希望換取更有利於國家前途發展的福利和優勢。因此馬其頓政府才需要力排眾議,不惜犧牲原有國名以提高入歐機會。不過,馬其頓具獨特的地緣及歷史優勢,政府即使向西方國家靠攏,亦未必需要一刀切地割斷與俄羅斯的紐帶關係。馬其頓最終若成功加入西方的聯盟體系,如何借助這些優勢,平衡與東西方的利益瓜葛,是制定未來國策方向時,必須考慮的關鍵點。

上文節錄自第13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24日)《「馬其頓」國名 在神話和現實間抉擇》。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