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8】探測器「洞察號」順利抵達 人類移民火星夢快成真?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2018年11月26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洞察號」成功降落火星,正式開展新一輪火星地表探測任務。除了洞察號外,人類在2018年取得了甚麼進展?其實單計火箭發射數目,人類在2018年已發射過百支火箭上太空。今天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人類在2018年的重大太空事件。

洞察號降落火星後首張「自拍照」,火星上一片紅色的天空與沙漠。(路透社)

▼請點擊以下照片按圖放大觀看:

2018年5月5日 洞察號(Insight)

首先要介紹的是NASA的洞察號。洞察號在5月5日成功發射升空,經歷5個月的旅程後,終於抵達火星。11月26日洞察號成功著陸火星,即時為人類傳送首張降落照片。

洞察號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研究火星的地質結構,探測火星的核心、地幔和地殼大小、密度等,以助科學家解讀類地行星的演化過程。洞察號降落後將開始為期3個月的準備期,接下來將展開為期兩年的研究任務。

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前的準備工作,下方有多支火箭驅動。(Getty Images)

2018年8月12日 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

繼續是美國的探測器。NASA在8月發射名為帕克的太陽探測器,這是人類史上首個針對太陽發射的人造衛星。探測器10月時首次利用金星引力加速,隨後亦會繼續利用金星引力加速數次,預料可在2024年最接近太陽。

帕克太陽探測器的目的是近距離觀察太陽,以研究日冕(太陽大氣層)及太陽風的構成,同時研究太陽高能粒子是如何被加速。

名為TRICOM的人造衛星,尺寸細小只有3公斤。(共同社Youtube截圖)

2018年2月3日  SS-520火箭5號機

接下來是日本的成果。當美國SpaceX在研究可回收火箭之際,日本亦在研究超小型火箭以減省發射成本。SS系列是日本的超小型火箭系列,火箭只有10米高,是尋常火箭的五分之一。

日本在2017年試射SS-520火箭但失敗,經改良後在2月2日發射終於取得成功。火箭搭載了極小型的人造衛星TRICOM-1R,這人造衛星只重3公斤,人類也能輕鬆舉起。日本為太空技術微小及低廉化踏出了重要一步。

聯盟MS-10發射失敗,太空人成功脫出,安全返回基地時與眾人擁抱。(視覺中國)

2018年10月11日 聯盟MS-10

這並不是成功的發射。俄羅斯原本準備在10月11日把兩名太空人送上國際太空站,但火箭在發射不久後隨即發生故障。火箭故障往往是災難級意外,火箭亦在空中解體,但太空人成功利用逃生系統,安全返回地球。

太空人的乘坐艙擁有噴射系統,原是用在抵達太空後讓太空人前往太空站之用,但俄羅斯的火箭同時把噴射系統視作逃生用途,在火箭發射期間出現事故時作緊急分離之用。這次意外就是成功利用這個逃生裝置,讓太空人脫離即將失控解體的火箭,安全返回地球。

2009年開普勒望遠鏡發射上太空,開始其觀察太陽系外行星的任務。(視覺中國)

2018年11月15日 再會開普勒望遠鏡

最後回到美國,開普勒望遠鏡。11月15日開普勒望遠鏡接受最後一個「晚安」(Goodnight)指令,正式結束其9年的任務,讓它從太空深處飄去。

開普勒望遠鏡在2009年發射,是美國一個為捕捉系外行星,以觀察它們的系統是否存在「適居帶」,找出人類宜居或有生命可能的星球。由開普勒發現的行星系統都被灌上了「開普勒-」的稱號,如開普勒69c及開普勒22b等,都是開普勒望遠鏡成功觀察並可能與地球相像的行星。

開普勒望遠鏡的任務將會由2018年4月發射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接手,繼續探索外太空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