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銀風暴】在「現金情意結」的德國 FinTech將如何挑戰銀行業?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德意志銀行上周宣布大規模重組,包括全球裁減1.8萬員工,又關閉美國證券交易業務,結束三十年的華爾街金融巨鱷的美夢。德銀危機揭示了歐洲傳統銀行業的苦況,無獨有隅,來自德國的網絡銀行N26正準備要越洋大展拳腳,近日也正式登陸美國。
在「現金至上」的德國,不少金融科技(FinTech)新創早已蠢蠢欲動,希望打破德國官僚及傳統現金交易的束縛,開拓「無現金」交易趨勢。

德國人愛用現金,超市收銀員對找續現金也十分熟手。(Getty Images)

簡單而言,N26提供的服務就是一個網上銀行APP,每位客戶都擁有一個免費的現金帳戶(current account)及一張簽帳卡(debit card)。它成立於2015年,翌年獲發歐洲全銀行牌照後,在歐洲已累積350萬顧客,包括德國、英國及法國等24國,今年初估值更刷新至27億美元,所以已是歐洲身價最高的FinTech初創之一,背後投資者包括PayPal共同創辧人Peter Theil旗下的Valar Ventures,李嘉誠的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騰訊、紐約的Insight Venture Partners、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等,總投資額超過5億美元。

N26的美國業務與加州聖地牙哥Axos銀行合作,正式推出後會先向等候名單上的十萬用戶提供服務,並於今夏稍後全面推出。像德銀一樣,美國這個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也是N26瞄準的市場,亦計劃於2020年在巴西正式推出。

有了網上銀行,用戶大概可節省到銀行分行或櫃員機的時間。(Getty Images)

或者不少人都知,德國鍾情使用現金,到超市或便利店買東西,收銀員「數散紙」手勢熟練。Merchant Machine網站去年一項報告顯示,中國現時是全球手機支付的領先者,手機銀包的使用率達47%,美國的使用率則為17%,排名第七,德國則十強不入。根據歐洲央行2017年的報告,德國人的銀包裏平均帶着103歐元(約908港元),遠高於其他歐盟成員國(歐盟平均為65歐元)。

忠於現金或因瘋狂通脹歷史

德國經濟學教授 Dorothea Schäfer認為,德國人的「現金情意結」或許是基於兩場世界大戰的經歷,「無現金」的感覺或許會令德國人聯想起納粹時期的數字管理,包括經精密計算猶太大屠殺行動,因此在很多德國人眼中,奪走他們的現金,就等於剝奪去他們的自由。

1919年,馬克已變得一文不值,兒童拿來作剪紙耍樂。(Getty Images)

N26的市場策略文編Thomas McGath也曾撰文,試圖解釋德國「現金才是王道」的現象。他提出,德國鍾情現金,很大程度是因在歷史上經歷過瘋狂的通貨膨脹。在威瑪共和國時期(Weimar Republic,1918至1933年),官方貨幣帝國馬克(Reichsmark)變得一文不值,1923年更插水貶值至1美元兌4200億馬克,至二戰時期,納粹政權靠瘋狂印鈔來支持戰爭,令馬克進一步貶值。直至1948年戰後的貨幣改革,德國由帝國馬克轉換至使用德國馬克(Deutschmark),德國人的身家已縮水九成。

1923年,瘋狂貶價的馬克多得要被銷毀,這段經濟不堪的日子也造就了希特拉的崛起。(Getty Images)

歐洲央行於2009年曾經進行一項大規模調查,訪問了5萬名受訪者,發現這段惡性通貨膨脹的歷史,深深地影響着德國人的行為,包括對銀行體系及國家財政狀況的質疑及悲觀,因此人們傾向持有現金,尤其是美元等外滙。更有趣的是,德國流通貨幣只有大約一成在市面流轉,九成是被貯藏起來。

信用卡雖然方便,但德國人普遍不喜愛負債。(Getty Images)

網上銀行推進「無現金」之路

另一個現象是德國人不愛負債,消費債務(consumer debt)極低,縱使他們經濟實力是區內數一數二,但自置居所比例卻只有四成左右,德國15歲以上人口當中只有36%擁有信用卡。就算擁有信用卡或簽帳卡,都不代表你可以「一卡通行」,因只有六成消費點接受銀行卡付款,覆蓋率是歐盟國家當中最低之一。

不過,這個情況開始逐漸改變。McGath指出,銀行卡使用率及交易點覆蓋率有見提升,柏林的交通工具售票處亦陸續引入感應式信用卡機。

德銀風暴也許令德國人對銀行及金融體系信任更低。(美聯社)

德銀風暴某程度上顯示了當地銀行業問題累累,進一步動搖人德國人對銀行及金體制的信心,就算有錢,或許寧願收在家中,或者用來做生意。的而且確,類似N26這類網上銀行降低了交易成本,快捷方便之餘,付款也以是簽帳卡形式操作,迎合了德國人不愛負債的「民族性格」,或許比傳統銀行更快地把國家推向「無現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