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充斥「指控文化」 奧巴馬籲年輕人勿被帶着走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這不是行動主義,這不會帶來改變。」(That’s not activism. That’s not bringing about change.)奧巴馬在芝加哥與年僅19歲的黑人女演員雅拉莎希迪(Yara Shahidi)主持對話論壇,寄語今天的年青人不要被網上偏執的言論帶着走,也不要迎合社交媒體帶起的「指控文化」(call-out culture)和「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奧巴馬這番論述當時雖然獲得全場掌聲,但事後惹來一些人對他的批評,認為他漠視人們的表達自由。究竟什麼是「call-out culture」和「cancel culture」?

奧巴馬在其旗下基金會舉辦的青年高峰會上,發表自己對現時年青人參與社會運動的看法。他認為,主要以網絡為號召和動員的年青人,慢慢形成一種「call-out culture」,這種文化促使網民對立、歸邊,不利社會運動的良好發展。

奧巴馬在青年峰會上發言,年僅19歲的黑人女演員雅拉莎希迪(Yara Shahidi)主持論壇。(美聯社)

什麼是call-out culture和cancel culture?

所謂「call-out culture」,當某人(可能是網絡紅人或名人)發表了一些不被公眾所認同、與主流觀點相反的意見時,反對者動輒就着這單一觀點,作出抨擊言論和杯葛行動。

繼而,遭到大量網民批評的的人,可能因此被主流社會「取消」了──意指失去過往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工作機會等。對名人來說,可能說錯一句說話,就讓以往建立的聲望付諸流水。所以,這在網絡上又稱為「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這個世界是混濁的,有很多模稜兩可的事情。」「有些真的在做好事的人,都會有缺憾。」奧巴馬提醒社會上的年青人,要接受世上沒有東西是完美的,不能執着於他人觀點上的「純凈性」(purity)。

社交網絡的演算法很容易讓網民分黨分派,加劇言論對立。(Getty Images)

奧巴馬把現時年青人動輒為某人的觀點迅速妄下定論的風氣,歸因於社交媒體在青年運動上的角色。很多社交媒體使用者只是對持反對意見者予以抨擊,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但這樣做不會帶來長遠的效果,無助於改變社會。

民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人、代表奧巴馬家鄉夏威夷的眾議院議員加巴德(Tulsi Gabbard),也藉着稱讚奧巴馬的言論,宣傳自己的政見。「請尊重和關懷他人,不要妄下判斷,不要將所有東西都視之為黑與白。我希望你們可以與我一起,將aloha精神(spirit of aloha,夏威夷語,有希望、愛、和平以及幸福等意思)帶入白宮。」

另一初選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亦在Twitter上稱讚奧巴馬對網絡言論的見解。

不過,奧巴馬這番說話卻惹來不少人抨擊,認為他對「call-out culture」和「cancel culture」的指控,剝奪了個人表達意見的自由。

美國流行文化作家Michael Arceneaux在英國《獨立報》撰文,不認同奧巴馬對「cancel culture」的批評。

他舉例,9月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爆出「塗黑臉」醜聞,被指涉種族歧視,惹來網民大力抨擊,雖然最終仍無阻他於10月大選後成功連任,但身為美國首任黑人總統,奧巴馬卻在杜魯多當選後為他背書。Michael Arceneaux認為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他暗諷:「當一個人(指杜魯多)甚至不記得自己曾經有多少次塗過黑臉,卻又得到美國首任黑人總統背書支持的時候,『取消文化』這時候便十分顯要。」

霍士電視台主持人Tomi Lahren則譏諷奧巴馬的言論,讓她「想起了美國憲法的第一修正案」和「它所賦予我們的權利」。第一修正案保障了美國人的言論、出版、宗教等自由。Tomi Lahren這樣說,旨在批評奧巴馬的說法,與國民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相違背。

奧巴馬夫婦離開白宮後,仍然時常發表言論,不失以往的媒體曝光率。(美聯社)

雖然奧巴馬的言論惹來批評,但他的看法,讓人們能夠想清楚,社交媒體上面的帖文言論,其核心是什麼。

這種「cancel culture」往往就是社交網絡的自然衍生物。由於社交媒體的演算法,令到有着相似愛好、政治立場的人往往走在一起,亦只看到立場相近的新聞及言論,變相「圍爐取暖」。奧巴馬的說法,不僅是說給廣大網民聽,還希望告誡在社交媒體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以尊重、理性的交流討論推動社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