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寒冬】巿道重返沙士水平 政府應助商戶轉型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晚上走在尖沙咀、銅鑼灣、中環街頭,處處都是吉舖或提早關門的店舖,彌敦道也失卻歌詞裏「繁華鬧市人醉夜」的氣氛。由昔日經常抱怨自由行令街道擠得水洩不通,到如今冷清得教人唏噓。本港先是經歷了去年的社會運動,到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才稍有放緩,旅遊業在短期內復蘇無望,商戶在水深火熱下如何撐下去?

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最新的數據,今年7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數字為265億港元,較去年同期跌23.1%,跌幅雖較市場預期溫和,但已經連跌18個月。按年最大跌幅主要是鐘錶及名貴禮物跌53.7%,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跌53.6%,藥物及化妝品跌50.9%,服裝跌42.5%,書報、文具及禮品跌41%,百貨公司貨品跌28.8%。

政府發言人表示,即使比較基數偏低,7月零售銷售的按年跌幅仍然顯著,主要是本港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急升,社交距離措施收緊,進一步打擊本地消費活動。此外,由於旅遊業維持停頓,零售業的經營環境短期內依然十分困難。

今年4月疫情嚴重時,尖沙咀海港城人流稀疏,有名店倒閉。(資料圖片 / 高仲明攝)

中原商舖部副區域營業董事何潔釵向《香港01》表示,自疫情以來,零售業無不受衝擊,唯一例外可能只有從事網購相關業務不受影響。

她指出,「過往核心區最多只有個位數的空置率,現時在尖沙咀卻有接近16.5%的空置率,中環更高見20%。」

「由於疫情起伏,本地商舖市道走勢難測,雖有商戶選擇在疫情期間開店,惟總體情況是關門大吉多於開業。」由於目前市道低迷,投資者態度亦較謹慎,即使計劃投資,涉及的金額也不會太大。

自疫情以來,本地各旺區皆出現不少吉舖。(資料圖片)

市道淡靜 重返2003年沙士水平

何潔釵表示,疫情期間市道低迷,一線舖位和面積較大的商舖首當其衝,紛紛關門或選擇不續租,部份大型品牌商店也捱不過昂貴的租金。

她相信目前淡市仍未見底,並預計最壞的情況有機會倒退至2003年前未有自由行的狀況,屆時除了不再有大量針對旅客的珠寶首飾店、藥房等商店外,品牌商店也不會大規模進駐,零售市道或會變得淡靜。

何潔釵不看好零售市道的前景,認為網購將進一步打擊低迷的實體零售業。(受訪者提供)

何潔釵預測,商舖租金或將進一步下調20%,尤其是核心區。至於舖價則個別發展,因不少業主依然企硬,她表示:「成交量勢必下跌,成交金額或下跌逾兩成,商舖市道至少要在通關後方見起色。」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HKRMA,下稱零售協會)今年4月指出,疫情期間零售公司虧損嚴重,他們的調查推算在2至5月間,共有10,400名零售業員工失業,至少5,200間零售店舖結業,若以受訪公司表示沒能力繼續經營的比例推算,預計會有1.52萬間商店在年底前結業,相當於目前全港6.24萬間零售店舖的四分之一。

零售協會主席謝邱安儀早前表示,業界自去年社會運動已經受到一定衝擊,加上今年遭受疫情打擊,可謂雪上加霜。目前最困擾業界是租金問題,在缺乏生意的情況下,高昂的租金令零售商的營運成本大大增加。

租金昂貴是商戶的最大困難,無奈業主未為他們伸出太多援手。(余俊亮攝)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講師黃健明博士表示,「若不是政府此前的財政援助,不少中小企可能無法繼續經營。」然而,在疫情持續衝擊下,政府的幫助始終有限,而且此前的支援措施已經涉及龐大的公共開支,未必是長久之策。若再爆發第四波疫情,或疫情持續更久,零售業的情況定必雪上加霜。

黃健明指出,本地零售業受到疫情嚴重打擊,銷售下跌約三成,主要因為本地消費下跌,以及因防疫限制而導致旅客減少。

「零售商還能撐多久視乎公司規模,畢竟資金流較充裕、人手資源更充足的企業更有能力應對目前的局面。相反,中小型企業可能受到較大的衝擊。」他說。

黃健明博士認為,政府更需要採取財政支援以外的措施,如促進零售商向網購轉型。(受訪者提供)

逆巿擴張 超市新鮮食品大熱

縱使目前零售市道仍舊低迷,但部份商戶也抱持樂觀的態度。如恒基發展旗下的Unicorn Stores(前稱「UNY香港有限公司」)便選擇疫市擴張,其位於元朗千色匯UNY新店於6月開始營業。

該公司對《香港01》表示,上半年生意額整體較去年出現低雙位數的增長,其中網店的生意額比疫情前更有倍數的增長。疫情期間推行限聚令及禁堂食等防疫措施,市民多居家工作及減少外出,故選擇大手購買和儲備食品,方便在家煮食,因此新鮮及急凍食品的增幅強勁。由於出入境限制及市民減少不必要外出,衣履及旅行用品的銷售量則大幅下跌。

Unicorn Stores表示,上半年生意額出現低雙位數的增長,公司更選擇「疫」市擴張。圖為公司旗下的UNY樂富店。 (尹嘉蔚攝)

因應近月市民對外賣服務的需求增加,公司旗下的APITA太古城店及UNY樂富店於7月及8月在智慧物流商Zeek協助下開設外賣網店售賣美食廣場及超市食物,並設周邊地區配送,同時還推出一系列優惠,期望吸納更多顧客。隨着疫情緩和,公司已繼續推出不同推廣優惠,如引進更多獨家品牌及新產品吸引顧客,預期超市生意將持續增長。

雖然零售市道不景,但公司對於經營實體商店的前景仍然樂觀。該公司指出,新一波疫情涉及街市群組,顧客的消費模式有所改變,大家擔心街市的衞生情況,寧願到超市或百貨公司採購,客流量即時增長逾30%。因此,7月份的增幅更為顯著,顧客於實體店購物後安排送貨的訂單亦比疫情前有中雙位數的增長。

不過,他們同時指出,零售業由於店舖數量及聘用人數相對較多,故經營成本亦較高,若政府能提供更多補助,將大大減低營運壓力。

零售業遭受疫情重創,不少商戶苦苦經營,推「抗疫 價」促銷。(歐嘉樂攝)

租金奪命 助商戶轉型更實際

雖然,網購在疫情期間大行其道,加上送貨物流已然成熟,成為零售商的一線生機,但只有大企業能夠在短時間內轉型。

黃健明解釋,因為轉型牽涉不少成本,還涉及許多資源和技術,也需要人手配合。而且本地市場規模較小,企業需要顧及成本效益,中小企業在這方面較難做到,而且本地零售商普遍缺乏創新動力。

面對可能出現的第四波疫情,零售商戶會否再次被衝擊?(高仲明攝)

黃健明強調:「政府其實更需要採取財政支援以外的措施,比如促進零售商向網購轉型。」

踏入秋冬流感高峰期,新冠疫情恐怕亦會出現第四波爆發,再次衝擊本地零售業。據美國運通一項調查顯示,僅兩成四受訪本地商戶表示對今年底節日旺季消費市場感到樂觀,當被問及對長遠復蘇的看法時,大部份商戶持審慎態度,近四成預期本地的消費市場需要半年至一年時間才能復蘇。不過,仍有七成商戶表示,正考慮或正準備積極推廣業務,希望在「疫巿」之中殺出新血路。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3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1日)《鬧市吉舖林立 香港零售復蘇路崎嶇》。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當法治遇上政治—傅華伶與陳祖為對談 如何跨越央港話語鴻溝?

從沙中線剪短鋼筋到新信號系統延遲啟用 「吹哨者」論港鐵管治之惡與壞

收拾特朗普留下的外交爛攤子 拜登如何重塑美國的全球形象?

全球零售靜待「疫」轉勝

迪士尼仍是最後贏家 混血《花木蘭》緣何不討好?

「三隻小豬」的啟示 新版腦機介面欲藉「豬腦」翻身

想像中的世界 疫後旅遊之道:假裝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