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政治明星】劉鶴 :習近平核心經濟智囊 構築改革計劃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中共十九大於本月18日召開,習近平即將開啟其個人第二個五年執政周期。外界普遍預期,十九大後習將會把執政重點轉向經濟改革領域,以扭轉中國經濟持續低迷和下探走勢。這當中,習近平核心經濟智囊劉鶴在十九大上仕途的走向,近日亦引發外界關注。

劉鶴被譽為習近平的「財經智囊」。(資料圖片)

有北京政治分析人士指,作為習近平經濟領域核心智囊,劉鶴曾為中共江、胡、習三任總書記起草過經濟講稿,從「第八個五年計劃」到「第十三個五年計劃」都曾參與制定,了解中國經濟情況。媒體也注意到,習近平幾乎每次視察或出訪,劉鶴都是重要的陪同者。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2014年5月,習近平曾向來訪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多尼倫(Tom Donilon)紹身邊的一位「身材高大、有著學者風度的助手」,說:「這是劉鶴,他對我非常重要。」多尼倫本來沒有計劃與劉鶴會談,但他隨即調整日程,安排隨行人員當晚就在人民大會堂與劉鶴舉行會面。因為他被告知,作為中國經濟計劃的重要製定者,劉鶴勾勒的經濟前景將指導中國未來10年的行進方向。

習近平執政團隊核心成員

1952年生於北京的劉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之後在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獲MPA學位。外界普遍認為,任職中央財辦主任兼發改委副主任的劉鶴,和王滬寧、栗戰書、丁薛祥、何毅亭、朱國鋒、鐘紹軍、李書磊等人一起構成習近平的核心執政團隊。

2016年5月9日,官媒《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一篇「權威人士」把脈和定調中國經濟的訪談,引起軒然大波。彼時中國最高決策層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和應實行的經濟政策出現分歧和爭論。爭論的一方認為中國經濟放緩主要是周期問題,因而主張實施凱恩斯主義政府刺激計劃;另一方則認為中國經濟主要面臨結構性問題,解救之道是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當時外界猜測劉鶴及其主掌下的中財辦是這篇文章的幕後推手。不僅是出於他身處中共經濟政策的最高決策圈,更重要的是文章所傳達的觀點與他之前的很多看法如出一轍。一錘定音,其後在習近平主導下供給側改革大行其道。

劉鶴深得習近平(圖)器重。(新華社)

改革派劉鶴更上層樓?

劉鶴是中國經濟決策圈中堅定的改革派。作為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講話稿以及會後公報的主要起草者,劉鶴本人主張讓市場在資源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去年爆發的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與張維迎之間關於「產業政策」的爭論中,劉鶴敦促中國政府丟棄陳舊的產業政策,從而在政府產業政策中更多引入市場競爭。

近年來,劉鶴及其領導下的中財辦亦一改昔日的低調,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變得越來越活躍。外界認為,這表明劉鶴深得習近平的信任與倚重,他的角色也並非一個運籌帷幄的智囊那樣簡單,其仕途在中共十九大後的上升空間被看好。

近日,英國著名的經濟學人智庫(EIU)發表一份名為《強大領袖,艱難決定》的報告預計,隨著習近平牢牢掌握權力,他將會將更多的時間投入經濟事務,而在中共十九大上領導層的全面更換將會對經濟政策帶來重大影響。報告稱,黨代會之後,劉鶴有可能會被提拔為政府副總理,屆時他或許發現他能夠更加輕而易舉地施加更大影響力。

中國經濟的新「三駕馬車」 

《多維新聞》引述分析人士指,從1991年底,年屆60歲的朱鎔基被鄧小平從上海市委書記任上抽調入京,出任主管經濟的副總理,開始長達12年之久、帶有鮮明個性的朱氏經濟治理時代,構築出21世紀中國的經濟基本面貌。直至今日,所有的經濟特徵仍未跳出朱鎔基當年布下的「變革之局」。

相比於朱鎔基、溫家寶時期經濟決策幾乎全部操在中國國務院之手,十八大後因習近平的強勢崛起和強勢領導,出現了新的變化。習通過成立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簡稱深改組)將部分經濟決策權上收。在深改組下,參與經濟決策和執行的三股力量,即國務院、中財辦和央行(中國人民銀行),隱然成為新「三駕馬車」。

作為中財辦「掌門人」的劉鶴是深改組中重要成員。分析人士指,十九大後,劉鶴毫無疑問將在中國的經濟改革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至於說到他能否續寫朱鎔基式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劉鶴對上述一個小組三駕馬車決策架構的適應和運用。時勢使然,十九大後無論劉鶴是否晉升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他都需要通過最大限度地去影響習近平。

今年2月,「中國經濟50人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行。劉鶴全程聆聽與會者發言,但沒有參與討論、發言。對於媒體的窮追不捨。他惜字如金,一名曾與劉鶴共事的人士也公開表示,中國需要像他這樣實幹的學者型官員。對於外界的追捧,劉鶴則強調外界對其存在重大誤解,按照中國的現行體制,任何重大決策都是集體的智慧,不應該放大個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