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條立法|香港是時候全力拼經濟民生了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3月19日,香港立法會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正式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這本是香港應盡的憲制責任,經過反覆拉鋸,在被拖延多年後,終在2019年修例風波的刺激和治港政策發生轉變的背景下得以完成。特首李家超就立法會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表示,「共同為纏繞香港26年8個月零19日的問題寫上圓滿的句號」,「我們將有效保障國家安全,讓香港可以無後顧之憂,輕裝上陣,全力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共同創造一個更繁盛、更美好的家園」。

同日,國務院港澳辦在第一時間發文祝賀香港完成立法,並表示:「在立法過程中,香港社會普遍表達出完成立法後全力拼經濟、謀發展的強烈願望。這一願望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國務院港澳辦強調,「香港的開放度、自由度將越來越高,聯通性、包容性將越來越強」,「在香港邁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中央將一如既往全力支持香港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可以說,以《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通過為節點,2019年修例風波以來,香港填補國安漏洞,重塑政治秩序的工作,已經達到階段性目標。旨在完成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與制定港區國安法、修改選舉制度、重塑區議會制度,共同構成當前形勢下香港安全與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自此之後,香港安全和政治工作將趨於常態化,工作重心應該轉變為「全力拼經濟、謀發展」。這既符合北京和港府的政策,又是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及興」長久可持續的必然要求。

立法會3月19日通過《基本法》23條立法草案。(梁鵬威攝)

通常來說,經濟民生工作與絕大多數民眾的福祉密切相關,經濟民生工作越好,民眾越有幸福感、獲得感,反之,經濟民生越差,民眾的不滿和怨言越大。當年港英政府在六七暴動後之所以能扭轉香港人心結構,一個關鍵原因便是經濟民生工作的大幅改進。麥理浩(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時期在房屋、教育、公共交通和反腐倡廉等方面的積極作為,增強了港人對港英政府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內地改革開放以來,為何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東歐都在人民的不滿之聲轟然解體或劇變,而內地竟能保持持續多年的穩定,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在於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全方位改變了內地貧窮落後的面貌,為政權穩定注入了新的合法性。

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的長期一黨執政,同樣證明了經濟民生工作的重要性。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曾說過:「公積金和居者有其屋計劃確保了政治穩定……沒有這些計劃,新加坡人將像香港、台北、首爾或東京的人民一樣。在這些城市,工人工資高,卻須花大錢租小房子,而且這些房子永遠不歸他們所有。新加坡選民如果也這樣,就不可能在每次大選中以大多數票一再投選人民行動黨。」遺憾的是,新加坡的成功之處恰恰是當前香港的民生之痛。與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同樣是「亞洲四小龍」的香港竟然長期被嚴重的住房問題困擾。

住房問題長期困擾香港,是繁華、現代化的香港的民生之痛。(VCG)

2019年的修例風波將香港多年累積的各類問題暴露無遺。如今,以完成23條立法為節點,香港的安全形勢、政治秩序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但不少人對香港今後的命運仍存疑慮,這正是近年來唱衰香港的論調能興起的土壤。儘管香港社會已經恢復穩定,行政效率有所提升,但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人心結構仍未發生根本性轉變。這便使得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及興」依然面臨人心回歸層面的挑戰。

習近平多次說過,「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022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25年的大會上說:「當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他還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藴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目前,隨着香港23條立法的完成,是時候全力拼經濟、謀發展和改善民生了。解決住房問題,促進社會公平,給中下階層和年輕人以希望,通過展現治理的柔性和感召力來團結更多的市民,才能讓「由亂到治」、「由治及興」具備堅實的人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