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動車價格戰又打響 但能持續多久?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又掀起一場殘酷的價格戰。

打響價格戰第一槍的是特斯拉。這家在上海有廠房的美國製造商,在漲價不到一個月後,突然宣布降價。4月21日,公司中國官網顯示,其Model 3、Y、S,以及X全系在中國市場降價1萬4000元(人民幣,下同)。

特斯拉沒有說明原因,但市場分析普遍認為這與其銷量下滑有關。《彭博社》基於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簡稱乘聯會)數據的計算顯示,特斯拉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23年前三個月的10.5%,大幅降至2023年第四季的6.7%左右。

2023年2月4日,參觀者在中國北京的Tesla陳列室內查看一輛特斯拉Model 3。(Reuters)

特斯拉降價之後,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理想汽車4月22日也宣布,包括L7、L8、L9系列和新型全電動MEGA車型在內的所有車型,降價最多3萬元。

這兩家電動車巨頭一前一後降價,明顯向市場傳遞一個信息:新一輪價格戰已開打。這距離比亞迪在2月中牽頭的價格戰還不到三個月。比亞迪是中國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

內地車市在2023年經歷多場價格戰,不少車企因此被淘汰出局,包括威馬、天際以及愛馳等。

在行業人士看來,今年價格戰的勢頭似乎更凶猛。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說,去年降價總體相對均衡,但今年達超強程度,而且降價模式不再是增配不降價,而是直接突破歷史價格下限。

比亞迪以「我們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為口號。(微博)

內媒《證券日報》報道,光大證券研報數據顯示,今年4月以來,累計已有近40個品牌共128個車系宣布優惠、補貼或降價。

例如,問界宣布新M7入門版直降2萬元、吉利汽車針對旗下帝豪L、星越L、豪越系列給出最高5萬多元不等的優惠。小鵬汽車本月22日也宣布,即日起至5月5日,推出總額5億元的購車補貼……

小米引發這一波價格戰?

有觀點認為,這輪價格戰之所以開打,或許與內地消費電子產品巨頭小米3月底發布的智能電動汽車SU7有關。根據官方數據,SU7開放預訂後,24小時突破8萬8898台,超出市場預期,預計全年交付量會突破10萬輛。

內媒《澎湃新聞》引述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張君毅說,車企選擇同步在這段時間降價,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趕在小米SU7的「七天無理由退訂期」之前搶佔這些用戶的心智。因為一旦過了七天期限,小米訂單就會鎖單。

除了降價,也有車企推出巨額補貼。《證券時報網》4月23日引述蔚來線下銷售員說:「補貼是針對那些在小米汽車鎖單,無法退定金的用戶推出的。如果這些使用者轉買蔚來的產品,我們將補償使用者5000元。」

也有分析認為,此次價格戰的背後,與這些車企去年達不到銷售目標有很大關係。《彭博社》1月報道,只有三分之一的中國汽車製造商實現2023年的年度銷售目標。

彭博行業研究汽車分析師瓊安娜分析,新冠疫情後,中國經濟反彈勢頭迅速消退,導致2023年市場競爭比預期更激烈,因此消費者信心依然低迷,不利於定價的因素可能持續到2024年的大部分時間。

有分析說,電池成本下行,才是真正讓這些車企擁有開打價格戰的底氣。

電動車成本結構中,電池佔整車成本的40%左右。《北京日報》報道,過去幾年,電池原材料碳酸鋰價格一度暴漲至每噸近60萬元,近期已跌至10萬元以下,為降低成本創造空間。

寧德時代成為生產電動車電池的龍頭企業,現時全球每3架電動車之中,就有1架車的電池產自寧德時代。(Getty/當代中國授權)

崔東樹向《證券日報》說:「從新能源車角度看,隨著碳酸鋰價格下跌、電池成本降低,造車成本也將有所下降。」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報道,按體積加權平均計算,中國電池成本已降至每千瓦時126美元,而美國和歐洲的電池價格比中國還高出11%和20%。

《工人日報》引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分析說,價格戰在很大程度上與市場供給過剩、需求增長相對放緩的矛盾相關。

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網站消息,深圳市價格認定與監測中心認為,從供應端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944萬3000輛,比上年增長三成。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僅比亞迪、問界、理想三家的計劃交付量就增加230萬輛,而市場需求預測僅有210萬輛增量,市場將長期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

降價真的能提升銷量嗎?

從2023年初算起,這場價格戰已打了快要一年半,而且目前還沒看到止戰的跡象。不過,讓外界關注的是,降價真的能提升銷量嗎?

內地科技媒體《鈦媒體》3月15日報道,諮詢公司麥肯錫的報告顯示,價格戰只對19%的消費者在作出購車決策時起到刺激作用;有超六成的消費者不關心價格戰;另外有17%左右的消費者表示,價格戰抑制他們的購車決策。

市面上的電動車較柴油、汽油車及混能車都來得更貴,兩者價格的差距在於電池。(資料圖片)

《中國新聞週刊》引述崔東樹說:「價格戰對車企短期的銷量促進作用實際並不明顯,尤其是在價格不穩情況下,消費觀望情緒特別濃重。」他進一步指出,降價可能會帶來降價車型自身的銷量增長,但對其它相關車型就會形成明顯的觀望態勢,並由此導致相關車型不得不降價、不降價就賣不動的局面。

崔東樹強調,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企業可能靠產品力挺住,但有些企業可能就不得不降價,形成市場停滯、進一步等待降價,然後其他消費者再等待的迴圈,短期對銷量反而會帶來一定的壓力。

新能源滲透率歷史性突破50%

乘聯會數據顯示,4月1日至14日,內地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26萬輛,同比增長32%。4月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為50.39%,首次超過傳統燃油乘用車。

《央廣網》引述分析說,新能源汽車在動力、靜謐性、智能化等方面已全面超越傳統燃油車,尤其是插混,集燃油、插電、增程、純電動的功能於一體。在價格關口突破後,燃油車難有還手之力,預計到了下半年,新能源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

這意味著,如今開打的價格戰,最殘酷的日子還沒到來。

2023年4月26日,浙江省金華市一家工廠內,機械手臂在零跑汽車(Leapmotor)電動車生產線上組裝汽車。(China Daily via REUTERS)

總的來說,價格戰對內地汽車製造商有沒有用,目前其實說不準。從上述行業報告來看,降價對用戶的購車決策並沒有太大增益。從車企的角度而言,價格戰的影響也難以估量。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利潤多少會受損。「家底」足夠強大的企業,或許可以繼續撐下去,但那些沒有龐大資金注入的企業,又要怎樣堅持下去?

對內地車企而言,打價格戰不應是長久之計,也不該把這套競爭方式當成王牌。畢竟,在這科技發展飛速的時代,技術突破和創新才是制勝的關鍵。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