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背後的中國太空夢:中美博弈下的航天競爭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探月飛行器嫦娥六號本週完成人類首次在月背「挖寶」之旅,顯示中國的航天領域正步入下一個里程碑。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6月2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在查看嫦娥六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傳回的數據。(新華社)

嫦娥六號5月3日從文昌發射場升空後,在太空上演一場歷時一個多月的四重奏。目前四重奏已接近尾聲,嫦娥六號的上升器已在環月軌道上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的組合體交會對接,將月球樣品運回地球。
外界對嫦娥六號月背「挖寶」之旅之所以關注,除了因為它標誌人類首次從月背採集樣本,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太空探索雄心的一個重要墊腳石。

嫦娥六號完成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將月球樣品轉移至返回器

中國的太空雄心

嫦娥六號的月背之旅有四個階段:飛行器進入繞月軌道後,著陸器從軌道器分離;著陸器降落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採集樣本;樣本由上升器運送回環月軌道,與軌道器和返回器交會對接;返回地球。

嫦娥六號完成採樣,上升器從月背起飛進入預定環月軌道。(央視新聞)

曾參與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並與中國合作研究嫦娥六號著陸區的布朗大學教授海德(James Head)告訴《華爾街日報》,上述四個階段與載人登月的步驟「完全相同」,中國正進行大量的實踐。
他研判,此次任務成功與否,將決定中國能否在本十年末將航天員送上月球。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嫦娥六號複雜的交會對接過程,並不是運送月球樣本時的必要步驟,但如果要讓航天員從月球安全返回,這一過程至關重要。
中國去年宣佈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的目標,初步計劃是將兩名航天員送到月球表面,採集樣本後乘坐著陸器升至環月軌道與飛船對接,再乘坐飛船返回,這正是嫦娥六號返回的流程。

國家航天局發布嫦娥六號月背打卡圖 含大量亮色環形坑

然而,中國的太空夢可不只是載人登月、採集樣品。
月球南極盆地有水冰資源,可轉化成水和氧氣供人類使用,也能轉化成氫當作火箭燃料,且一些地區全天候都有陽光,是太陽能的潛在來源。這些優勢讓該地極具戰略意義,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和俄羅斯已計劃2035年前聯手在月球南極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以研發能在黑夜提供能源的核反應堆;美國也計劃2026年前在月球南極建立阿爾忒彌斯大本營。
兩國的目標都是在月球建立一個可持續存在的基地,讓月球充當載人火星任務的跳板。中國力爭在2033年進行首次載人火星探測。
這麼看來,嫦娥六號任務只是中國雄心勃勃太空夢的冰山一角。

月球背面首次展開五星紅旗。(央視新聞)

賽道轉向商業競爭?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太空賽道上,中國政府已著眼開拓新賽道——商業競爭,而不只是依賴國家隊主導的項目來推進航天目標。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新增關於商業航天的內容,提出要打造包括商業航天在內的「未來產業新賽道」。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等地過去幾年也陸續出台針對航空航天產業的支持政策。

理工大學有份研發的一套太空儀器早前隨嫦娥六號探測器登月,協助完成中國首次月背表土採樣任務。(盧翊銘攝)

北京今年1月發佈的《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就提出,到了2028年要引進和培育500家以上商業航天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和10家以上獨角獸企業等。
法新社稱,中國政府寄望能在商業賽道趕上以美國SpaceX為首的航天領頭羊。因為無論是國有或民營航天企業,目前都難以在航天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創立的太空公司SpaceX具備製造、發射、回收、復用運載火箭的能力,其研發的可重復使用重型火箭「星艦」星期四(6月6日)剛宣佈成功試飛。

2024年6月6日,SpaceX「星艦」(Starship)巨型火箭進行第4次試飛任務。圖為「星艦」升空的一刻。(Reuters)

《紐約時報》形容,這類復用重型火箭可能將再次改變全球航天行業,且有助美國提前實現登月計劃,並有朝一日在火星著陸。
其他美國民營航天公司如藍色起源、維珍銀河等都已實現商業太空旅遊的項目。
但法新社引述的航天領域分析師陳藍認為,隨著中國政府意識到一個穩固的商業部門能為國家太空發展計劃增值,中美航空技術的差距正在縮小,甚至可能演變為類似電動車行業的發展。

陳藍是英文電子雜誌「Go Taikonauts」創辦人之一。他說,「當一頭獅子(特斯拉或SpaceX)面對一群狼(中國企業)時,今天電動汽車市場的局面很可能會再次發生」,「五年後,SpaceX可能會感到壓力」。

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的電動車在澳洲的銷售下滑,墨爾本出現「特斯拉墳場」,1000輛左右的電動車被晾在空地上曬太陽。(網上圖片)

中國是在2014年才開放民營資本進駐航天領域。據《2023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統計,截至去年,國內註冊並有效經營的商業航天企業達537家。

時至今年,包括天兵科技、藍箭航天、東方空間在內已至少有六家民營航天企業成功將火箭發射入軌。
其中藍箭航天去年7月發射的朱雀二號火箭,是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燃料火箭。甲烷被認為能夠幫助削減成本,並以更清潔有效的方式支持可重復使用的火箭。

朱雀二號遙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搭載的鴻鵠衛星、天儀33衛星及鴻鵠二號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央視新聞)

北京天兵科技星期四也宣佈,已完成超15億元人民幣融資,用於研發可重復使用火箭。
咨詢公司軌道門戶創始人庫爾西奧說:「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規模之大和深度之深,令人印象深刻。」
他說,雖然SpaceX仍「遙遙領先」,但「如果比較中美最先進的前五名或前十名發射公司,中國可能更勝一籌」。
根據《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統計,中國航天去年軌道級航天發射總量達67發,其中26次是商業發射。總發射量佔全球發射總量的三成,僅次於美國的116發,位居全球第二。
空間新聞網站SpaceNews.com編輯瓊斯寫道,商業發射可「幫助傳統的國有企業專注於民用和軍用項目……同時還能提升中國的整體發射和航天能力,實現國家戰略目標」。

中國的載人月球車會是甚麼樣子,目前仍未有定案。圖為清華大學團體設計的月球車方案。(網上圖片)

中美博弈下的航天競爭

正如其他科技領域一樣,中國在航天領域的高速發展也引來美國的擔憂,尤其當技術可能被用於軍事用途的時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納爾遜今年4月說,過去10年中國太空領域的發展迅速,但缺乏透明度。「他們很多所謂的民用太空計劃其實都是軍事計劃,我認為我們實際上正處於一場競賽中。」
他稱,儘管美國在這場競賽中佔優勢,但若不積極採取行動,中國會在幾年內反超。「我認為我們有責任首先到達那裡(月球),並將我們的研究成果用於和平目的。」

阿波羅登月50周年:奧爾德林站在月球上的美國國旗旁邊,地上有不少太空人的腳印。(Getty Images)

「我擔心如果中國先到了那裡(月球南極),然後突然說『好了,這是我們的領土。你們不能進來』。」
中國外交部則強調中國反對太空武器化,並反指美國對和平利用太空構成威脅。
英國萊斯特大學太空政策學者布鮑恩向BBC分析:「所有國家追求太空項目的背後有很多原因,大多數最終落到戰爭、發展及威望這幾項上。」
鮑恩認為,有些項目如嫦娥計劃是為了科學實驗,但大多項目都是為了增強軍事實力。如中國北斗和美國GPS系統都旨在提高導彈制導能力,往全球投射力量。

北斗衛星導航全球組網模型。(微博)

中美地緣政治分裂加劇,已讓兩國科技冷戰的陣地轉移至距離地表38萬公里的上空。中美兩國為了太空武器、月球陣地、民族主義而展開的鬥爭,讓單純的太空科學探索不可避免地染上地緣政治的色彩。
不過,即便是浩瀚無垠的宇宙空間,恐怕也難以容下國與國之間在激烈競爭中無限膨脹的安全焦慮。人們只能祈求這把懸掛在上層空間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會那麼快就掉落在地表上。